《如是我闻》:那些文化人,那些事,那些情
思衣谷
上海的高级文化记者吴霖就结合他自己的名人采访录,收编成非虚构一书《学林侧影》,就是为读者带来了三十位学人的风骨与故事,为读者为中国学人史留下了珍贵的采访录。话说学林那么大,为国家文化事业做贡献的远远不止以上的30学人。继而如果从学人拓展到文化界,无独有偶地,同样是南派文化记者的李怀宇也是从事文化人研究的。他是广东澄海人,多年从事知识人的访谈和研究。作品有《访问历史:三十位中国知识人的笑声泪影》、《家国万里:访问旅美十二学人》等。
而这次他更是带着他的新作《如是我闻》,同样地就也是以非虚构的访问记,为大众呈现了其他20位文化名人,同样是为中国知识分子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底稿。这本书涉及的是20位文化巨擘的专访,涉及的领域分别有历史、文学、艺术、书法、美食等。如陈之藩、杨宪益、吴冠中、黄永年、曾敏之、车辐等。
其中开篇的文章就是写到了《陈之藩:思想散步》,突出了一个一生都在写信的中国文人气质。而作为学者和散文家陈之藩先生,该文章也提到他创作《旅美小简》,《在春风里》等佳作的心路历程。最为让作者动容的,也是让笔者十分敬佩的就是陈之藩那份爱国情怀。如陈之藩还在剑桥的时候,文章中就提到了虽然陈之藩已然是英国绅士的做派,骨子里却不时流露出“中国情怀”,如他去看丘吉尔的出生地和墓地的时候,他想到的是小时念的祖父论申包胥的文章。另外他也常常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如他会想到“我们中国如果个剑桥,如果出个凯因斯,也许生灵涂炭不至于到今天这步田地”。而文章的最后也提到了陈之藩与杨振宁的交情,作者也不惜美言说他是“东方的文艺复兴人”,于是也是很有说服力的。
继而来到第二章就讲到了《杨宪益:诗酒风流》,杨宪益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诗人,他将《离骚》《红楼梦》《儒林外史》翻译成英文推广到国外。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读到一个一生爱自由的诗人,其中文中就提到了让杨宪益先生在牛津大学的生活是他最为自由的时光,原来在牛津上午和下午的课程都是自愿选听,晚上没有朋友来就看书,有朋友就不看书,很自由。”而在诗歌专业领域而言,在杨先生写的是比较奇特的,就是“写诗一般都是朋友写,我跟着一起写,我很少一个人写诗。”因此他在与黄苗子、邵燕祥一起合作了《三家诗》。这也不免是诗坛上的一席佳话,那就是“和朋友一起写诗歌”,体现的是一种集体主义思想的诗潮实验。
来到第三章就是写到艺术界的名人《吴冠中:我负丹青》,这里我们可以读到一个非常有自己思想的艺术家,在吴冠中看来“现代艺术完全是泛滥了,”这就警示作为艺术家的本职和初心不要忘记,更是说明不能拿美术来钓名沽誉牟利。而吴冠中的美术态度则体现了他高风亮节的气质,“画主要是情,必须是真情。”体现真性情的美术馆。最后作者也十分钟爱吴冠中,也在文章结尾总结了吴冠中对中国美术界的贡献,那就是:一生用笔打破陈陈相因的传统,努力融合中西之美,最终创作出了自己的风格。
另外在第十章中,就写到了《黄永年:填空补白》,讲述了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原所长黄永年的事迹,这里就写到黄永年不忘师恩的好品质,如他对恩师吕思勉,就说“我生平第一次遇到的好老师,是把我真正引进学问之门的导师”,于此同时,他也赞美恩师吕思勉上课“简直是一种学问上的享受……”另外在黄永年先生身上,作者还写到了他从啦不看电影的。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窃以为虽然我们现代人不可能不看电影听音乐等参与各种娱乐活动的,但是要克制,这就是该文章的中心,如黄永年对面电影,他会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这是应该引起大家说反思和启迪的。另外此章也提到了黄永年在1982年开始设立了目录学、版本学、碑刻学等科目,由此说明黄永年先生在历史文献学方面的研究上做到孜孜不倦,自然不免有学识之人赞誉为“在古籍文献研究在全国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提并论。”
而在第十三章就写到了《曾敏之:风云纪事》,这里体现的是一位海内外著名作家,诗人,报人的事迹。如作者既见到说到曾敏之是是老派的,是守时的,是讲礼数,以及是一诺千金的好知识分子的品质。同时他也会很追求新潮的,如他会练字、画画、听音乐,游玩玩水的。而作为报人,就写到他采访了周恩来的事迹。其中周恩来给曾敏之的赠言就有“人是应该有理想的,没有理想的生活会变成盲目。”“到人民中去生活,才能取得经验,学习到本事,这就是生活实践的意义。”这周恩来总理的赠言不仅适用了报人,也是适合我们每一个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们,值得细细体会。而作为报人,曾敏之的新闻理念是新闻记者要精通历史,不懂历史是不能成为好记者的,没有历史的眼光就无从考察古今的得失。如何获得历史,曾敏之也推荐了《史记》《资治通鉴》等好书。此外曾敏之也提到人心归顺靠文化的报人立命之本。
而在第十七章《车辐:美食留香》就写到一个作家,以及也是美食家车辐的故事,作为成都人,他为家乡写了《川菜杂谈》《锦城旧事》《锦水悠悠》等。这里既写到车辐为了养家糊口,养育八个孩子,所以不像其他同行可以随意出川,导致他一直坚守大本营成都,于是成为了成都文人界的老大哥老天真。十分被人敬重。
他被人敬重的原因是他是“车大侠”,这里说的大侠一方面是写到了他在成都不抽大烟,不打麻将的别样品质。另外入行新闻界,通过流沙河的《车先生外传》讲述就知道了他会带小本本,遇到一鳞半爪就会几下,以备采访只用。他为人又好事,喜交友,不管三教九流,一混就熟。而其中有个事例就特展现出他的行侠仗义的人品,如有电影演员死在成都,找不到地方安葬,车先生就主动用自己祖上留下的坟地帮助安葬。是多么的大胸怀,讲义气之举啊。此外他的仗义还在于投身于抗日活动中,如他参加了民间抗日美术团体四川漫画社的活动,画了一批抗日漫画等。最后,在这篇文章,作者也多浓墨说到车先生是“饮食菩萨”,如介绍了他的代表之一《川菜杂谈》内容。体现车先生的对美食的追求,就是在车先生逝世,流沙河租了挽联“神仙请去吃夜宵;王母喊来唱洋琴”就是十分鲜明体现了一个吃货成先生的形象。
最后,当然还有其他各大家的采访录就不一一枚举了,如还有反思历史的王元化、玩出学问的王世襄、博雅妙人的李育中、情系师友的黄苗子、郁风等等文人雅士的事迹都是值得大家好好细读的。
作者以他严谨的文化记者的新闻态度,用平实而鲜活的语言,为20位文化巨擘做了详细的专访,从而结集此书,让读者可以重寻他们的传奇人生和晚年心境,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他们的思想境界和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对历史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思考,也是重温那个时代中国知识人的心路历程。上海有吴霖,而广东贵在也有李怀宇,继续讲述那些中国知识分子的不应该被封尘的事迹。为文化人立传,为中国知识分子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