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种人,他们的生活总是富足而闲暇。你可以从他们的朋友圈中了解到,他们总是热衷于从这里飞到那里去度假。时间与金钱对他们来说从来不算问题,因此他们有充分的理由跑完世界地图上的所有风景点。在游玩的时候,他们也从来不忘记带上高档的摄像机,到了一处,咔嚓咔嚓,再到了另一处,咔嚓咔嚓,然后将这些照片发布为动态,直到众人都投来羡慕的眼光。
当你看完这段描述时,一定默认为自己就是这种人,或者即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这种人,因为这样的度假方式正在吞噬年轻人的心,成为社会的潮流和梦想。人们渴望这样无所顾忌地放松自己,是因为绝大时候的他们处于高度紧绷的工作状态,而工作的目的,正是为了能有一天拥有这样的度假条件。
从事手的工作或脑的工作的你们,每一年,也许都许诺自己至少一场长途或短途的旅行,有时大概真的这样才能驱散那积攒了一年的心理阴霾。在出发前,你们是否扪心自问过:有必要进行这一场旅行吗?有必要做这样一件事吗?
也许你从来都没问过自己,甚至觉得这样的问题毫无必要。你从心底认同,旅行是一场放空自己的过程,这有什么过错吗?不,旅行本身并不应该受到谴责或质疑,就像年轻人热衷于拍婚纱照一样,是一件多么合众的事啊。
一度,我也曾许诺自己,有一天走遍地图上所标上的所有风景点,了却自己环游世界的梦想。但就在我的双脚深深地踏在土地上的时候,梭罗的一句话就像是一句咒语,不停地在我耳边响起。他说:美的趣味最好在露天培养,没有什么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更令人快活的事了。
现在,我不愿意把美好的时间都花在旅行上面。第一,因为我不需要放空自己,我的身体和心灵在大多数时候都处于放空的状态。第二,就算去一个新的地方,我不会去拍景点或是个人照片,而是像往常一样,走走停停,听听那风,看看那云,认认那草木,留意某一个虫子的举动,甚至什么也不做,随意地找个台阶坐下来翻书、写作或是发呆。
旅行的意义,不在于走过哪些地方,到过哪些景点,拍过多少照片,吃过多少美食……当你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不做任何事情,依然能保持内心的安宁和静谧的时候,那么,旅行的意义就是崇高而神圣的。
是的,我所要说的,就是不做任何事情的、碌碌无为的一场旅行。
辞去导游、放下相机、扔掉地图、忘记所谓的当地美食,那么,你才能腾开双手,为生命留下更多的余地。这时候,你可以坐在洒满阳光的门前,或靠着树根半躺着,从日出、到正午、再到黄昏,你什么也不干,就在这与万物俱在的宁静中凝思。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一天完了,你一个景点也没去,一张照片也没拍,对于这个城市你依然一无所知。这“浪费”掉的时间,却不值得惋惜,因为它的一分一秒都让你的生命变得更为丰盈而充实。
别人花在走东访西上的时光,你用来与自己独处,这是一件本身多么有意义的旅行。很多人认为独处是孤寂的,他们害怕独处,以及独处时心灵的无处安放。所以,在旅行时,他们要么三五结群,要么去人潮涌动、灯红酒绿的地方,当夜阑人静时,陪伴他们的是一颗砰砰跳动无法安眠的心脏。他要快乐时,必须要找到一个能“遇见大家”的地方,这样他才能安心。我想,送这样的人赴一场沙漠或丛林之旅,是最好的选择了。在那里,他或许方能体悟到:只有孤独的旅行,才能让生命变得自在、圆满。
我爱独处。一方面,在独处时我的内心有一种无以言表的快乐,这是做任何事情都无法替代的。另一方面,独处让我的整个身体松弛下来,更容易产生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我从来没发现世界上任何一个朋友比独处适合与我相处了。
李白在60岁的时候,还在旅行。应朋友之邀,李白在人生即将落幕的时候去了一次宣城。到了宣城后,李白最热衷做的事不是会友,而是独处。在这场旅行中,他常常去一个叫做“敬亭山”的地方。所谓“好书不厌百回看”,好山亦不厌百回登。晚年的李白登山时竟丝毫没了“俱怀逸兴壮思飞”的心情,而是一遍一遍地对望着那座敬亭山,就像他当年在酒醉后望着自己的影子一样。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曲终人散的时候,只有自己与自己相伴。在这次旅行中,李白看到了生命的本质。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也作了一首相似的诗,道出了同样的境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敬亭山也好,竹里馆也罢,对于两位见惯了人生济楚的诗人来说,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幻象。在旅行中,亦是如此。
旅行不是获取、不去记录、不是放松、不是逃避、更不是放空自己,它什么也不是,就像人生的一页书翻了过去,又翻了回去。
忘记所谓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忘记所谓的“诗和远方”,也忘记所谓的“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因为赴完一场有目的的旅行后,你如果还是老样子,依旧为鸡毛蒜皮的事而耿耿于怀,依旧为是否升职加薪而彻夜不眠,依旧沉迷于勾心斗角中不能自拔,依旧无法安置那颗在夜深人静时砰砰跳动的心,那么,这样的旅行还不如逛一次菜市场。
文/玄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