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皇帝出宫私访住在农户家里,早上去茅房时,看见御厨A在粪堆上拔了一些野葱做饭,吃饭时皇帝就问御厨A“何为干净?”御厨A答“眼不见为净”,皇帝大怒,杀之。随后又叫御厨B问“何为干净?”御厨B也答“眼不见为净”,又杀之。又叫御厨C问“何为干净?”御厨C答“水洗为净”,皇帝喜,赏赐了御厨C。这则野史故事,说的是食物“干净”的认知。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无论“眼不见为净”还是“水洗为净”,都是存在的。没错,皇帝认为“水洗为净”绝对正确,大多数人也是这样认可的。但是,“眼不见为净”,生活中也比比皆是。例如。我们在饭店酒楼用餐。环境优雅、餐具干净、菜品鲜香、色味诱人,然而,你知道这些食材是否是经过水洗或者水洗的是否干净吗?即便是有洁癖的人,这时候也只能顺从“眼不见为净”了。究竟干不干净,只有后厨的厨师们知道。
记得我在部队的时候,当新兵第一年春节吃饺子,炊事班把饺子馅和面都准备好后,通知各班去取,班长就让我把脸盆洗净,去炊事班领饺子馅和面团。我当时就懵了,因为说是洗脸盆,其实洗脸洗脚都是这一个盆。于是就问班长“用洗脸盆装饺子馅?多恶心呐!”。班长反问我“如果你的手不小心摸到了大便,你是用水洗干净呢,还是把脏手砍掉不要了?”细思也是,既然手脏了可以用水洗干净,别的东西脏了不是一样可以用水洗干净吗?从那时起,我就有了“水洗为净”的认知。
既然水洗为净是生活的常识,难道“眼不见为净”就是一个为命题吗?其实也不是。当你疑惑厨师没有把食材洗干净时,你还是会无奈的用“眼不见为净”来安慰自己,照样吃的津津有味。由此可见“眼不见为净”,有时是一种自我安慰,有时又是一种豁达的心态。如果用哲学视角来看,“干净”也是相对的,如果酒里掺了假,食油发了霉,又怎么来水洗为净呢?汉时东方朔就认为,干净与污浊,那只在于见与不见的分别罢了!看来也不无道理。
那么,“水洗为净”也对,“眼不见为净”也对,我们应该怎么选边站呢?佛教的观点可依:身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菩提本无树,灵境也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落尘埃。看来,若想眼不见为净,还需自身干净;若想眼不见为净,尚须世间干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