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参加读书营的第5天了,我还能“活”到现在实属不易啊,每天忙得焦头烂额,宝宝不是这不舒服就是那不舒服,每天都有好几个念头浮现在脑海,算了吧放弃,又有个声音在告诉自己不行,不要轻易放弃。
1.找到一切学习的导向。
主动建构知识,嗯,不错,例如我不主动学习,就不会想着要完成,想完成好学习,首先要订立计划,然后开始实施学习,学习完了,要回顾和整理好读书笔记,这样下次再看起来的时候印象会更深刻了。
2.打开新旧知识之间的通道。
让我们成为“构建者”,不仅在学习知识,还在“构建答案”,在努力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帅选,评判和整合新旧知识,并把它们融汇成一个自洽的整体,一个好的问题,让我们成为“探索者”,主动地去探求未知的领域,拓宽“未知的未知”的边界,也会成为一个“猎手”。
3.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探究下去。
问题的提出,需要基于已有的知识体系,并通过问题将新旧知识创联起来。
4.不要做知识的搬运工。
互联网的时代,在网上有太多的东西了,很多我们都会觉得很好的,都收藏起来,但放在那里就,懒得去看了,或许对自己说,需要的时候再看吧,不知不觉的,养成了一种囤积癖,可惜我们都只是做了只是的搬运工。
5.技能才是学习的终点。
求知分为三个层级:信息、知识和技能。技能是学习的终点,信息和知识是迈向这个终点的路和桥。
6.分离的知识,难以解答正真的现实。
学会有意识地去分析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潜在关联,通过不同知识的迁移,印证,互补,获得启发,甚至生成新的思想或者发现。
7.大脑需要“断舍离”,简化是清晰的前提。
既要简化外界的输入的信息,也要简化我们表达出来的信息,为思维腾出更多的使用空间。
8.适度的简洁,意味着更丰富的内涵,基于深入了解的“删减”:把任何不必要的东西去掉。
9.基于深入了解的“浓缩:把丰富的信息浓缩并灌注进一个“小容器”中。
10.为了让思维更好的发散,获得更多的灵感,一是要换掉大脑里评价的声音,二是要适当地引入混乱与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