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长送小朋友来,跟我说小孩很内向(7岁多),不擅长参加集体活动。然俄,我观察到的却是,小孩很主动,也跟别的小朋友玩得很好,很开心。有的家长说,小朋友(2岁多)很调皮,不怎么听话,然俄,我看到的却是小朋友很听话,很懂事。反馈给家长,家长却不同意,强调“她只是在陌生环境里会很乖”。小朋友在陌生环境里的表现会跟平时有所不同,这一点不可否认,但她父母对我的反馈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却让我大吃一惊,对我的好反馈,他们没有表示高兴或开心,而更像执意要让我知道她小孩很调皮。
还有一个小女孩(5岁),白白静静的,一看到她就让我想起了喏小人。她爷爷送进来时也说她比较调皮。然俄,我观察到的她都很乖很懂事,帮我们煮各种食物(当然,用的是玩具厨房和食材)。爷爷来接她的时候,我反馈说她很乖很懂事,给小伙伴煮了很多东西,大家都很喜欢她,爷爷大声说“她是挺懂事的,就是太调皮了。” 后来爷爷叫唤在活动室另一头的她,要接她走,小女孩很明显地不想跟爷爷回去,叫了好久,最后才极不情愿地离开。
反观自己,生活中不也常犯这样的错误么?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由于过于熟悉而习惯只看到亲近的人的高频行为(状态),全然忘了,ta会有,也可以有不同的表现,ta还有你不熟悉,甚至不知道的另一面。我们习惯用这个高频行为(状态和表现)去定义ta,而当ta的另一面展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往往是去否定ta而不是调整自己。
带着小朋友做王冠,做完后把王冠排排放,每个小朋友在自己喜欢的王冠中放一根签,投票。宣布最受欢迎的王冠后,一个小男孩(5岁)一直大哭,问他为什么,他边哭边嚷 “为什么他们都不喜欢我的,都不投我,我一个都没有。” 带他出了列队坐到椅子上。“你很难过是吗?” (本想说“没关系,balabala. 但想到要先认同他的感受。)[现在回想,我用的是疑问句,并没有做到认同,也许说 “没有票,我知道你难过极了” 会更好。]
“我又生气又伤心。”
“那怎么办呢?” [此处还可以再来一次情感认同]
“我很生气,没给我投票的人,我就打他。”孩子说的时候很凶。
我顿时不知道该怎么接,本还以为这孩子情绪会缓和一点,没想到这么凶恶。定了下,我说“我知道你很努力画了,下次努力画得更好。”
“可是我已经很努力了,这是我画得最好的了。为什么他们都不喜欢我的。” 还是哭诉。
我走到帽子那边看了看,回来对他说,“没关系,也有的小朋友没拿到票,他们帽子里也是空的,你看,他们都没有哭喔”。他还是没停住哭。我拍了拍他肩膀 “我知道你很难受,好好平复下心情”,然后去跟其他小朋友互动,不再看他。
他还一直在哭,同事又过去询问安慰,无果,还是继续大哭并大声嚷嚷“他们怎么都不喜欢我的画,我的画没一个人喜欢!”
。。。。
这是碰到的最能哭的一个小孩了,一般的小孩因为这样的事闹情绪,最多哭一会,再哄一下,自己就慢慢好了,可是他哭了非常久,只得叫他家长来。回头想想,看看当时的对话,我的沟通也没做好。他最在意的两点,一是认为自己的画没画好,二是觉得没有人喜欢他的画。我可以叫他把帽子拿来,然后跟他一起分析下他的画,描述他画得好的地方,并适时给予肯定,而不是空泛地跟他说“我知道你很努力画了,” 甚至还用 “别的小朋友都不哭” 来否定他的感受,难怪他没有办法释怀。
都说教育在万千细节里。我很认同,并在努力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