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帮助家庭解决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计划启动后,越姐陆续收到了很多人的来信。不用说,大多数都来自妈妈。好像,教育孩子中都是妈妈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利用三天两夜的时间整理汇总了“假性单亲妈妈”这一主题,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都是妈妈来信这一现象。通过整理,我倒有一个不小的发现:假性单亲竟成为大多数家庭的现状。它们虽然程度不同,但却有着共通的本质,即:父亲缺勤孩子的成长过程。从很极端的双亲都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到父亲事业有成但囿于工作、忙于应酬,在同一屋檐下却碰不到父亲面的孩子,还有学术型父亲除了给孩子上课不懂得生活化交流的,也有把给孩子买名牌当做对孩子全部的爱的,还有因为自己事业不顺而归咎于孩子的爸爸,无所不有、不一而足……这其中,还聆听了一位大姐的口述。大姐说自己平时不善言辞,但当她谈起自己的老公和孩子时滔滔不绝,说到觉得生了孩子却没有给她最好的陪伴而愧对孩子时数度哽咽。提及别人家的孩子能有父母陪伴而自己的孩子却懂事地反过来劝慰妈妈时,更是痛哭到不能自已。对于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人的信任,我更觉得一定要说一些什么,即便知道这些在当前的社会形式下短期内不一定能起什么作用。综合以上诸多事例,我把相似相近的情形杂糅在一起,以表达一些“假性单亲妈妈”的真实经历和想法。为了避免对号入座而引起家庭成员间的种种猜忌和其他不必要的麻烦,我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陈述我看到、听到的以及我自己经历的。
在越来越多的平台声讨爸爸们在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中的不作为的时候,作为一个妻子和妈妈,我想我必须拒绝盲目跟风加入一味指责的阵营。因为我有体会过丈夫对我无以复加的宠爱和他对孩子默默付出的舐犊情深。所以这样铺天盖地的抨击太过以偏概全,不免有失偏颇对父亲们诸多不公。微店里做到大V的还有公众号现在引流不错的,在最初名不见经传的时候,有多少老公焦急的等待老婆的作品出炉然后不遗余力地四处传播,第一时间转发到自己能加上的所有的群里,在同事间一起吃饭时,下班路上遇到时奔走相告,甚至客户见面会上也不忘见缝插针的“无意”聊到这个话题,请人家有空别忘了扫码关注。
以上是工作上的扶持,生活中也充满了理解和关爱。生活上的鸡毛蒜皮、孩子的大事小情,跟朋友说吧,一来家家如此,特意拿出来说显得太过矫情,二来朋友自己家的一地鸡毛还没处理好呢,也没多少心思坐下来听。再说太多的负能量也容易不被理解,只有老公能知道我们只是在发牢骚,所以也就听听劝劝,说几句俏皮话逗弄一下就好了。生活嘛,该排解还是要排解,只不过抱怨过后我们依然会一个猛子扎下去。这些只有对我们最了解的他们才能够看得通透、想得明白。有时候我们真钻了牛角尖,觉得遇到了过不去的坎,吃不下、睡不着,也只有老公每天N个电话地安慰开导着,陪我们度过一段段难捱的日子。这样的男人在孩子那里,虽然不能在身边陪伴,但心系孩子,电话、视频对孩子可以24小时开通,让孩子随时都能听到看到爸爸。爸爸在外地工作的孩子,虽然少了很多跟家人在一起团聚的时刻,但好在想他的时候,他能恰好也在。总也好过了那些钻井平台上常年出海的爸爸,动辄“失联”。还有那些援建贫困国家和地区的爸爸,他们一年也许能回来一次,平时因为条件限制并不能随时随地保持在线状态。
通过以上的种种,我告诉自己,让那些谩骂、指责、抱怨和鄙视的人多了解一些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再去判断是否随意跟风,一起来将矛头指向他们。但我渐渐明白:人有多少笃信的信念就会产生多少的矛盾纠结。就比如,夫妻伉俪情深这事,怎么说呢?人家是亲夫妻、两口子,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会有这么激烈的冲突?以至于不惜细数自家老公的数宗罪!那肯定不是不爱,而是真真地急了眼。而且,我发现在这些声讨文中,一味指责老公不爱家、不管娃的很少,清一色都是埋怨不会爱、不会管、付出不够、牺牲不够。要是这么冷静的一看,这些檄文倒也似一瓢凉水当头浇在了老公身上,让他们清醒反思一下也是件好事。因为,太多太多的爸爸确实做得不够好。
就从我家爸爸这个工程男的身份说起吧。生活里现存的无法解决的问题不知道有多少都植根于此。
工程男随着建设项目变换工作地点的。基于同事关系相识的我们最终走到一起,这其中的坎坷磨砺无一例外是由我俩自行经历和克服的。能携手走过风风雨雨当然坚固了我们的感情,增进了我们对彼此的信任、理解。但换一个角度看,在我们修成正果的漫长过程中,没有家长的介入,所以我们对彼此的家庭状况、家庭成员相处模式以及家人脾气秉性还有他们对于婚姻的态度也一概不知。婚前我只见过他父母一次,也就是那一次他家人就拉着我去买了戒指,双方家长见面也已经是婚礼前一天的家宴上。比起很多背着父母闪婚的夫妻,我们好像还没那么夸张,但自己拿主意的那些朋友也并不像我们这般传统。他们大多思想前卫、个性张扬甚至有些洒脱不羁,那种意境颇令我羡慕。我们两人恰恰都不是那么敢于玩味生活的生活家,甚至还在安心做着只需要打理好眼前工作的乖乖女和妈宝男。甚至结婚意味着什么,身份的叠加会经历什么我们都没有想过。那是说我们决定得太仓促了没有认真考虑吗?并不是。只是因为我们的经历实在太有限,以至于我们根本没有机会去了解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真谛。婚后除了两个人住在一起了,生活之于我们并无二致,当然主要还是工作性质使然。由于住在工地,我们谁都没有回家的概念。父母帮我在刚工作时买的房子也闲置了起来,连交钥匙这些我都没有自己经手。更别提什么煤气、水电、物业和有线电视费,我更是只闻其名未见其成,房子对于我而言完全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且当时我还有一个执念:新房子将来是留给自己和家人的窝,绝不能租出去任别人折腾。现在一定有跟我一样的傻姑娘固执地遥望一座空城,等待美好的未来在里面开始酝酿、发酵。
其实没有家人的家只是房子而已,根本不值得一个女人把它同幸福生活画上等号。如果还把对未来的憧憬和期许压在上面就更加可悲和可怜了。因为有了房子不一定有家,有了家也并不等同于有生活,有了生活更不意味着那就是幸福。如果你也一度像我这样过早地为生活描摹好她的样子,那就真是大错特错了,至于为什么,我们不妄加评论,只陈述几条现状就好。
一、夫妻两地分居。我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各个工作岗位完全同期同步的几率很小。于是我们夫妻二人不得不常年饱受分离之苦。每个月不知打爆多少充值卡,但换来的却是日益压抑的沉默或是无休止的争吵。
二、孩子出生,妻子秒变单亲妈妈。我们这样的单位对于女员工还是格外关照,有了孩子会就近安排,但同时照顾到丈夫就不现实了,毕竟公司必须以工作为主。也就是说,即便有了孩子,夫妻双方仍然要以工作为主,保证一人就近工作已属莫大的福利。这当然无可厚非,因为市场是公司业务的命脉,哪里有市场,哪里才会需要人。于是,谁来照顾孩子这个难题终于也如约落到了我们头上。刚才提到工作性质了,这里顺便一提,我们单位自由恋爱最终结合的夫妻大都来自五湖四海,也就意味着无论在哪一方安家,都很难兼顾对方的父母,所以也只能让一方放弃更多、牺牲更大。无论怎样安排,都弥补不了孩子得不到父亲陪伴的缺憾。
三、家里只剩女将和童子军,士气低落。上述男人离家才能养家的问题,不仅仅是这一代孩子心里的痛,更是几代人永久抹不去的烙印。不管是奶奶还是姥姥帮忙带孩子,如果年龄不是太大的,她们的老伴基本还在工作岗位。于是,我见到大多数孩子家是这样的,奶奶或者姥姥只身一人来到儿女的家里帮忙照料孙儿,于是家里只有女人和孩子。每逢孩子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聚到一家,那家永远是两个女人忙碌的身影。倒不是爸爸们都去了异地打工,而是靠老妈和老婆料理家务的男人太多了!他们太容易在家庭生活中把自己置于局外人的境地,可能真的不擅长也不乏逃避的心态作祟。在共同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母女或许交流会多一些,婆媳一般就少得多。平淡无奇的生活没有一丝惊喜和新鲜感,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否有利真的无从说起。想想也是,没有血缘关系和感情基础,甚至不甚了解的两个女人被安放在同一个屋檐下,几十年的代购,各自生活环境的迥异,想让她们互相倾诉、侃侃而谈似乎也太强人所难。再加上一个需要两人苦口婆心不断教导的小淘气包,恐怕能用做生活调剂的事情也不会太多。孩子的父亲闲下来听一听她们各自的唠叨,那感觉恐怕跟看电视里别人家的婆媳闹剧的那种无关痛痒分别不大吧。没时间了就去忙自己的事业,至于忙出了什么成果,能负担多少家用就不得而知了。何况,对于渴望陪伴的家人来说也无暇去在意这些吧。
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我忍不住在心里质疑这些不能在孩子身边或者即便在孩子身边也无暇照料家庭的父亲。我开始怀疑人性的自私和懦弱是否足以震慑他们,让他们在压力和困难面前退缩,也不想用任何冠冕堂皇的借口来掩盖他们在生活面前丢盔弃甲、落荒而逃的事实。想想看,我们这些吃瓜群众为什么会面对公众人物出轨的新闻频频爆出?我想,并不是所有悲剧都源于他们不爱家,也并不是他们忘了家。我质疑的是,在这个对女性要求日益严苛的社会,爸爸们是否足够勇敢有担当?是否足够爱家里和妻儿还是爱自己更多一些?是否披着为家奔波的外衣,把家一手推给同样压力巨大的妻子?生活的鸡零狗碎对一个人的消磨不亚于工作过程中需要吹毛求疵才能完成的项目,况且“妈妈”这个岗位要求全年无休。婆媳相处之道,其复杂程度也不亚于任何一段职场中人际关系。家庭角色扮演好了,没有奖励也绝不会有升迁但又必须死心塌地、殚精竭虑地付出;一旦安排好的人设偏离轨道,对于家庭就是一场灾难,请问到底是谁之过?男人啊,你还打算继续像个路人一样来心安理得地欣赏这出生活大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