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你多少遍了,不要乱扔垃圾,怎么就是没记性!”
“你现在必须把玩具都收好,否则周末不带你去游乐园。”
“他这个人就是小心眼儿,一点儿小事儿就斤斤计较。”
“项目失败都是你的错。”
……
这些话你是否觉得似曾相识?生活中,在我们周遭每天都充斥着这样的声音,包括你我在内,也都有意无意有过类似的抱怨和批评。
但你知道吗,其实在说这些话时,我们已经进入了一种语言模式——豺狗语言。
何为豺狗语言?怎么才能让我们避免成为豺狗?如何做才能转变这种语言模式?在这本《同理心的力量——非暴力沟通的奥秘》一书中我们都能找到答案。
《同理心的力量——非暴力沟通的奥秘》这本书,是由微软全球同理心讲师董国臣所著,他不仅是南京大学MBA兼职导师,更是同理心教练创始人,是国内最早传播非暴力沟通的同理心力量系列课程的人。
很多人都听过或看过马歇尔博士编著的《非暴力沟通》一书,这本书在中国深受好评,而董国臣老师的《同理心的力量——非暴力沟通的奥秘》则又对《非暴力沟通》进行了落地的拆解和深化。
这本书融入了大量董国臣老师的个案咨询案例,这些案例都是中国当下在职场、亲子、夫妻等关系中实实在在面临的问题,生活气息浓厚。
可以说在建立自我关爱、提升倾听能力、激发潜能、改善与自己和他人关系上,获得同理心都是至关重要的。
此书自上市当当以来,迅速获得了飙升榜、心理类榜单和24小时热销榜三个榜单的第一名,它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拿到这本书后,我就迫不及待的阅读了两遍,发现这本书真的是有料、有趣又有用。
有料
1.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基于需要的意识
一次一个狱警向董国臣老师寻求帮助。这个狱警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不想好好改造的少年,与之屡次沟通无果。
当董国臣与少年沟通后,他意识到这个少年需要尊重、自主、公平的对话,而不是指责。
带着同理心继续交谈,董国臣体会到少年不想好好改造的原因是,他不想出去,因为他认为只要他不出去,就不会危害社会,而这就是对世界的贡献。
与少年的第二次谈话中,少年向董国臣讲述了他入狱的原因:他暗恋某个女生,女生的男朋友对她很不好,他劝那个男生对女生好一点,多次劝说无效,他一气之下捅了男生几刀。
董国臣带着同理心对少年说,你做这件事是在满足爱、尊重和保护的需要时,少年哭了,他说:“如果我早一点遇到你,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他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少年犯,他也有美好的内在。
这个案例意在说明,无论人们做还是不做某件事,都在试图满足某种内在的需要,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基于需要的意识。
当我们持续不断地觉察需要时,看问题的视角就会发生变化,就会从内心深处理解和接纳自己和他人。
书中,董国臣用冰山图形象地诠释了什么是“基于需要的意识”。他说,每个人都像一座冰山,其所有的行为、所有的情绪,都是冰山下的需要在驱动。
我们与他人互动的路径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非暴力沟通之树的树根就叫做自我连接(自我倾听)。
董国臣老师在这部分提到,我们在与他人互动时往往会产生一个误区,就是聚焦于表达自己和倾听他人这些看得见的部分,而忽略了在帮助他人之前,首先给自己戴上“氧气面罩”——通过自我倾听关爱自己。
只有留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人,因为只有一棵树的树根足够强壮,这棵树才能茁壮成长。
心的连接就是粗壮的树干,要想实现心的连接,四个要素必不可少,那就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四个要素与同理心息息相关,缺一不可。
观察——同理心表达的第一步
当树长到一定阶段,就会长出主要的两根树枝:一根树枝叫诚实表达,一根树枝叫同理倾听。
而同理倾听又包括两个层面,分别是安静聆听和用语言反馈。要想做到以上这些,观察就应首当其冲。
感受——通往同理心的桥梁
感受是指我们的情感、身体的感觉、心情或精神状态,它的实质是身体反应。
董国臣老师在书中告诉我们,感受是学习非暴力沟通的天花板,如果你不能真正地体会到感受,那么你学习非暴力沟通是没有用的,因为你无法从感受进入需要而是直接进入了思维。
需要——同理心的力量之源
需要是非暴力沟通最核心的要素,人类所有的行为根源,都来自内在的语言。
请求——同理心连接之钥
在非暴力沟通中,请求指我们满足需要的策略,请求不同于要求,请求走心,并从内心生发出行动,所以找到内在真正的语言,是提出请求的前提。
书中列举了很多具有实操意义的例子,我们只拿出一个来总结一下,以孩子没有遵守自己整理玩具的约定为例:
我回到家推开门,看到地板上有三个玩具、沙发上有四个玩具(观察),我有点生气(感受),我之所以生气,是因为我特别看重承诺和整洁(需要)。所以你现在愿意把玩具收拾起来,放到玩具篮里吗(请求)?
你看,从“你不是个乖孩子”到这句话这种转变了的语言,就是接下来我们要说的长颈鹿语言。
有趣
《同理心的力量——非暴力沟通的奥秘》这本书还融入了董国臣老师的许多个案咨询案例和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行为,让我们拿起这本书就觉得既能学习到有用的方法和技能,又不失去它的趣味性。
同时,贯穿书中整个内容的还有特别有意思的两个动物——豺狗和长颈鹿,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豺狗语言和长颈鹿语言;豺狗模式和长颈鹿模式;豺狗路径和长颈鹿路径。
之所以选择这两种动物,是因为豺狗个子矮小,眼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且性格急躁,受到攻击会攻击别人,豺狗语言的特点就是评判、指责和批评。
如你真蠢、他是个大嘴巴、你不是个乖孩子等语言。
相比较,长颈鹿的心脏可达十多公斤,学非暴力沟通,就是要练就这样强大的心脏。其次,长颈鹿很高,能看得更长远。
再次,长颈鹿的牙齿和嘴唇很特别,每天要吃几十公斤左右的食物,而且特别喜欢吃带刺的叶子。
这些都意味着,如果你是长颈鹿的话,就不会为攻击、批评和指责的语言所伤,而且还能从这些语言的背后读懂他人的爱意。
具有批判性的豺狗语言之所以能够出现,和豺狗的思考模式分不开,即感受——思维——行动,意在改变行为。
相对应的长颈鹿模式则意在感受自我,改变内心,它的模式是感受——觉察感受——需要——行动。
在沟通中,还会形成两条路径,一是豺狗的路径:他人的行为——我的感受;
一是长颈鹿的路径:他人的行为——我的需要——我的感受。
长颈鹿路径说明,他人的行为并不直接导致我的感受,只是刺激到我的需要,只有那个行为导致我的需要未获满足时,我才会产生不愉快的感受。
这也告诉我们,当不愉快的感受生起时,我们要止住自己的行为,先建立觉察才能避免我们自己变成一只讨厌的豺狗。
有用
《同理心的力量——非暴力沟通的奥秘》这本书与其他大部分书的不同在于,它的前半部分是理论,后半部分是实操。
而在理论部分,每一章节的最后又都有一到两个主题练习,边学习理论边实际练习能够让学习事半功倍。
同时,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帮助就是,在处理问题时,我都会先觉察自己,对自己的感受负责,为自己的需要负责,让我能好好说话,心平气和的处理问题,尤其是在处理我和女儿的关系上。
当女儿出现不符合我的期望的行为时,通常我都会很暴躁,没有耐心,当我认真跟着这本书的脚步去走,去思考后,再与女儿沟通时,我都会尝试运用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四个要素去分析,我把关注点从批评和指责中转移,放到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我和女儿的关系慢慢发生了改变。
自从我生了老二后,女儿的情绪就慢慢变得特别暴躁,一旦你没有满足她的要求或没有第一时间关注她,她就会用哭闹表示抗议,每一次我都试图给她讲道理,道理讲了一大把,可是收效甚微,她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试图改变她的结果就是将我磨得没有了耐性,很多时候我都会训斥她,虽然这样的方法立竿见影,但我知道,这不仅伤害了她,也伤害了我,更是在一点点伤害我和女儿的关系。
现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都会先连接自己的内心,问一问自己需要什么,当我的情绪平复后,我会尝试着倾听女儿的心声,先同理她,了解她的需要,然后再商量接下来她希望我怎样做,我希望她怎样做,达成共识后,我们都很开心。
让我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就是,有一次,女儿正在玩她的小美女娃娃,弟弟走过去就将娃娃的高跟鞋拽了下来,女儿当时就把鞋子抢了回来,并将弟弟推倒在地板上,弟弟哇哇大哭。
如果是以前,我都会大声地质问女儿为什么推弟弟,而且都会以“弟弟那么小,什么都不懂,你不会好好和他说吗,你应该爱护弟弟”为理由教育她,结果就是弟弟在一边哭,女儿在另一边哭,无论怎么和女儿商量,她就是不答应给弟弟玩。
我一直都知道我的需要是:姐姐和弟弟相亲相爱。但我总是试图以控制她的方式来满足我的需要,却从来没有试着了解女儿的需要。不过这一次,我改变了策略。
哄好弟弟后,我问女儿:“妈妈知道你推弟弟肯定有你的理由,对吗?”
她说:“我在玩小美女娃娃,弟弟没经过我的允许就把娃娃的高跟鞋抢走了。”
“你认为弟弟如果想玩你的玩具需要经过你的同意,没有询问你的意见他就抢你的东西,弟弟很不尊重你,对吗?”我接着问。
女儿点头如捣蒜似的说:“对,弟弟这样做是不对的。”
“妈妈知道了,下一次妈妈希望你能告诉弟弟,他抢你的东西是不对的,应该先和你说姐姐我能玩小美女的鞋子吗,这样他就知道怎么做了,好不好?”
“好的妈妈,我知道了,对不起弟弟,我不应该推你,姐姐允许你玩小美女的高跟鞋了。”
这一次我成功的从豺狗变成了长颈鹿。
我们人生的状态都在暴力与平和这一状态条的某一个位置上。假如某一个时刻,我们就像开车时想超车一样,我们可能会往暴力一端移动。假如某一天,我们遇见一个很有德行的人,我们的状态条可能就会往另一端移动。
修炼同理心,就是让我们的状态能够更好地往平和这一端移动。它体现在,我们处理每一件事情、在每一种冲突的情况下、在任何人际关系中,都能够让自己的状态自然地往平和这一端移动。
成长和转化最强大的动力,是比任何技巧更基础的——心的转变。而非暴力沟通真正要做的,就是实现心的转变,让我们的心变得更加慈悲、友善和平和。
能否实现心的转变,则取决于是否拥有同理心,从长远来看,修炼同理心能够让我们活出更多的连接、慈悲和平和,这就是“豺狗”和“长颈鹿”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