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学会读书

读书的过程就像谈一场恋爱,是一个和书心意相通,建立联系的过程。

关键是破除读书的四个误区:

误区一:在书上做记号就是伤书行为。

很奇怪,我们念书的时候从来不吝惜在课本上做笔记,通常买几个颜色的记号笔,使劲儿图画,就是为了让重点更加明确,记忆更加深刻。但是当我们在自由阅读的空间里却格外怜惜书的完整性。也许是因为书是自己投资的一笔财产,更多的,也许是很多人买书的目的不纯,潜意识里有一种将书作为书房最好的装饰品的意图。所以我们把装帧精美,纸白质纯,在翻看的时候能够闻着淡淡的墨香获得满足,形成买了书就获得了知识的错觉。但是如果不在书上做记录,舍不得在书上做记号,其实很多时候,你就翻翻就放下了,读没读过,读到哪里了,哪里没有读,哪里有体会,自己都没概念,更别提收获了。也许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常读常新”吧。

误区二:笔记一定要做在本子或者电脑上。

很多时候,我们确实想,来吧,现在让我们静下心好好读一本书,也一定要有所收获,所以我们要留下可复制的读书笔记,可以是读书手帐,也可以是电子记录。这两种都没有错,但是在快速阅读纸质书的时候,的确非常降低阅读效率,容易分神。也难以形成读书的系统思维。所以最好的阅读纸质书的方法,就是扫读的时候做笔记,跳读的时候做便签,通过便签,建立自己和书的特殊联系,有了联系,感情自然也就来了嘛,笑。等到复习,或者再次精读的时候,再将读书笔记转成电子记录,并保存在印象笔记等笔记管理工具中备查、储存。

误区三:速度是第一位。

小六教我们的“快速阅读”,应该是一种加快速度的融会贯通的速度方式,而“速度”应该不是目的,否则预习+扫读就足以了。后面的跳读和复习其实就是一个内化知识的过程。

误区四:观念最重要。

自己阅读的时候常常喜欢被一些宏观的观念打动,只记录那些框架性的东西,但是阅读是一件如此私人的事情,它并不是演绎给谁看的话剧,也不要求你每读完一本书就要用思维导图来复述。一本书里有一、两个点,即使是细节能够对你有用处就很好了。很多实用性的书籍里的事例或者练习策略都是非常好的学习路径。记录这些细节其实很有收获。刷认知很快很爽,但是联系和落地才是最后收获的王道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