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激活党组织“神经末梢”

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征程中,党员队伍的有效管理与教育始终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升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的关键所在。而在这之中,流动党员群体由于其工作与生活的流动性,给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与课题。如何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已然成为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精准“定位”,让流动党员“不掉队”

准确掌握流动党员的动态信息,是做好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各级党组织应积极开展“拉网式”排查,通过电话联系、实地走访、线上问卷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流动党员的务工地点、联系方式、工作性质等基本情况,建立详细且动态更新的流动党员信息库。

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党员管理APP、微信小程序等,为流动党员打造便捷的信息登记与更新平台,确保党组织能够实时掌握党员的流动轨迹。还可探索建立流动党员“双重管理”机制,流出地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加强沟通协作,明确双方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的职责与分工,实现无缝对接,让流动党员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处于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之下,避免出现管理“真空”地带。

二、创新“谋位”,让流动党员“不断线”


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是提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质量的核心。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 +”优势,搭建线上学习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党的理论知识、方针政策解读、先进典型事迹等学习内容,开设线上微党课、视频直播讲座等,让流动党员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另一方面,针对流动党员分散的特点,开展“送学上门”活动。在流动党员较为集中的区域,设立临时学习点,选派党务工作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的党员干部担任辅导员,定期组织学习交流活动。还可利用流动党员返乡探亲的时机,举办集中培训班,开展“面对面”的教育培训,及时为流动党员“充电补钙”,确保流动党员与党组织始终保持紧密联系,学习教育不断线。

三、主动“补位”,让流动党员“不缺位”

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检验教育管理成效的重要标准。党组织要主动为流动党员搭建发挥作用的平台,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治理中来。

在流入地,根据流动党员的职业特点和个人特长,组织他们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疫情防控、文明创建等活动,让他们在服务群众中展现党员风采。在流出地,鼓励流动党员利用在外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脉资源,返乡创业就业,带动家乡群众增收致富。同时,设立流动党员“建言献策”渠道,广泛听取他们对家乡发展规划、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让流动党员在党组织的各项工作中不缺位,真正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暖心“留位”,让流动党员“有归位”

加强对流动党员的关心关爱,是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举措。党组织要时刻关注流动党员的工作生活状况,及时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协调解决。

通过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安排专人与流动党员保持经常性联系,在心理上给予关怀和支持。每逢节假日,通过发送慰问短信、邮寄慰问信等方式,让流动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牵挂。此外,注重在流动党员中培养和发展优秀人才,将表现突出的流动党员纳入党组织后备干部队伍进行重点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流动党员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尊重与重视,增强他们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党组织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只有通过精准“定位”、创新“谋位”、主动“补位”、暖心“留位”,才能真正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为党的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