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充满期待地和朋友说起要去台湾自由行的时候,他淡淡地应了一句:“没兴趣”。
我一时语塞,过了一会儿,他又说,“台湾人有恶意,不喜欢”。
于是我问他——“你去过台湾?”
“在网上去过,在脸书上看过他们对大陆人的言论,见识过台湾网友的无知。”
朋友的偏见丝毫站不住脚,同样,我的反驳也十分无力。我试图阻止他这无端的臆断,不要用极小部分人的偏激来定义整片土地上的人民。但我没有去那片土地上走过跑过生活过,我便自觉没有立场,将我从一堆二手资料中总结出来的观点,强加在他人的意念之上。
我迫切地希望能够拥有站得住脚的立场,在下一次面对这样的讨论时,我可以掷地有声地抛出亲身经历,去诠释我的观点。这,便是此次台湾之行的初衷。
十三天,慵懒散漫,零星几座小城市。
我清醒地知道,我不可能用这样半个月的时间认识台湾的每一个人,了解他们的立场,事实上活过几十年的人也不可能做到;我自知仅仅只是掀开了台湾的第一层面纱,见到了她应该呈现给一个只见过一面的陌生人的模样。但这些天我压过的马路、付出的时间和遇见过的人,他们都真真切切地出现过,且会始终存在在我的认知中。而我对台湾的最初印象,恰恰就是这些人和那些事,共同构建起来的。
Lily是我们班曾经的台湾交流生。在台北的时候,她尽心尽力做地陪,第二天要上班的她,赶着末班车回到家时,还坚持为我们查好第二天的最优路线。临睡前她说,“谢谢你们来台湾,希望你们喜欢台湾”。和她一起参观了故宫博物院,一起发现了台北的好吃的零食与热闹的夜市,一起习惯了没有垃圾桶的街道和左行右立的捷运站。这样一座有序的现代化城市,始终有条不紊地接纳新鲜的人和事,一切都工整得那么水到渠成。
离开台北,第二站是花莲,它算不上一个市,顶多是个小县城。比不得台北的车水马龙、井然有序,这里的日子要更惬意些。除了零星几家早餐铺早早生起了火,街上其余的店铺十点过后才慢慢开张,即便是针对游客的小吃街也是中午过后才热闹起来,是个养老的好地方。在这里我最爱光顾“FamilyMart” 和“7-11”这两家便利店。从踏进便利店起,直到离开,每一次都能听到不下十句“谢谢”,店员总是带着莫大的诚意,毫不敷衍的那种。在九份老街,看到我们刚买的饼不慎掉在地上,老板娘重新塞了一张饼到我的手里,“算我请你的!”,无比豪气。
花莲不是我最喜欢的城市,可能是因为同行的伙伴说这里“适合养老”,而我正年轻。我更喜欢那个与我家乡神似的滨海小城——台南。台南比花莲要“勤快”一些,在这里生活不会产生懒惰引起的负罪感,是让人最舒服的生活节奏。我们租了辆小电驴,我载着朋友,在秋一般的凉爽里,吃吃玩玩,工作生活,一点也不急,却又啥也不耽误。
同行小伙伴租的小电驴电瓶有点问题,老板赶来换了一辆新车,退了我们那台车的租车费用,无数次的“真的抱歉”,我们还车时,她自己手头忙,专门叫顾店的小哥帮我们叫了计程车。晚上回来我们把这件事抛之脑后,而她在终于结束一天的工作之后,来问我们“后来一切顺利吗?”。临了她说,“希望妳們有好的回憶”。的确,因为她,我们有了很好的回忆。
在台南的最后一晚,一个人回民宿的路上遇到一只小野猫,估计是看到我手上的食物,目不转睛盯着我,不断靠近。我曾经被猫抓伤过,一米六几的姑娘面对这双读不懂的眼睛手足无措。路边牛肉面馆一个店员见状走到小野猫身边,帮我堵它。野猫固执地靠近我,而他就在我和猫之间人肉阻隔,移形换影,一直把我互送到民宿门口看野猫走远才转身。
“谢谢,谢谢”
“没事啊”
素不相识而又如此熟悉温暖的善意,让我面对这类情景该有的恐惧消失遁形。
当然,我也有在夜市遇到过脾气古怪的面线糊阿婆,也在总统府门前被一个香港老头气得暴走,但这些极端的个例并不足够影响,大多数生活在台湾的人给我留下的好印象。这里的大多数人都真诚友善,丝毫没有距离感。这里的人有自己的生活,来来往往看上去少了几分行色匆匆,从容安逸,没有人喧哗,很少人低头盯着手机,而这不是作秀,是他们日复一日最简单的生活。如果说我们走过的城市让这趟旅行充实起来,那么,这些不起眼也不刻意的日常和举手投足间的友善,便让这次台湾之行有了温度。
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和我们没什么不一样。大家生下来就受着某种固定的意识形态熏陶和支配,这是我们一直接受的教育,是我们潜意识里接近信仰的东西。大多数人也和我们一样,只是单纯地习惯着这样一种认知,没有恶意,更没有要贬低别的存在。在花莲到垦丁的中巴上,司机小庄和乘客互动起来一口一个“祖国”,这里当然不止有他。我们本就没有什么恶意,不能被一些非主流的声音喧宾夺主,我们本就该是一家人。
廖信忠先生在《我们台湾这些年》的后记中说,“台湾的部分民众对大陆怀有戒备心理;大陆这边又不明白为什么长久以来一直在释出善意,部分台湾人却总是不领情。后来我才慢慢体会到,这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对彼此的不了解。因历史造成长久的分隔,彼此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理所当然’地去想象对方,而不认真或根本不愿意去探究为什么对方会去这样想、这样做。我想,唯有更多的了解,两岸的心,最终才能真正走到一起”。
总有一天,你也会明白为什么,我要去那片土地吹吹风、吸吸尘,住进遍地都是的、最不起眼的小屋子里,去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向迎面走过的每一个陌生人微笑致意,和他们相处。因为我要亲眼看看他们的眼里,究竟有几分似曾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