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儿子杀死的教授夫妇与被女儿砸死的建筑工人
□ 画舟老师
就在一个月前,广西民族大学教授陈老师和其丈夫,双双遇害在家,而选择杀死他们的正是他们自己养育了22年的儿子。
您如果已经是一位孩子的母亲了,我相信读完这段文字,一定会背后发凉,汗毛竖立,更会看着自己怀抱中的那可爱淘气的小娃娃而发呆,是什么让这样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发生了如此的惨案呢。
老人们常说:“慈母多败儿”。
这样的言论并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我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课程”讲解时,也有很多家长询问:是否应该溺爱我们的孩子?
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家长明知道是不可以的,但自己却怎么也做不到。于是,“慈母”和“败儿”便自然的连接在了一起。
但是,似乎和我们想象的不同,在大学授课的陈老师并非是一位不懂教育的“文盲”,反倒是一个深受学生好评的优秀教师。
在课堂上,她讲解的是“民俗学”,学生对她的评价也是“温文尔雅、认真负责”,作为一名最受尊重职业的践行者,她的课程充满了“干货”,天马行空的知识不知吸引了多少届学生,这样一位深谙“民俗学”的老师,一定不会不知道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那是一个酷暑的日子,陈教授因为没有课,回家休息。丈夫黄先生则是一家律师事务所的“精英律师”,但就在这一天,他们二人纷纷失去了联系,因为律师事务所的案子迫在眉睫,同事们实在无法联系到黄先生,无奈之下只好报警。
待等警察赶到现场的时候,陈教授夫妻二人已经被害多日,尸陈家中。
警方锁定了犯罪嫌疑人——黄某阳,他正是夫妻二人的亲生之子。
据知情人士透露,犯罪嫌疑人黄某阳的求学经历很是复杂,曾经在苏州念过书,后又远赴英国留学,但国外(尤其欧洲)对大学的毕业制度十分严格,不雷同于国内随随便便就能毕业,于是,黄某阳在重重压力之下,最终休学回国。
回家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太多的猜测让人们不尽的惋惜。
如果我们能给孩子少一些学校变换的安排,没有送孩子去英国读书,让孩子能有一个正常的稳定的学习环境和友谊环境,是不是惨案就不会发生了呢?
如果我们在孩子发现自己压力巨大的时候,不是仅仅去医院看精神科医生,而是找到孩子的心结,真正放下手头的工作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不是惨案就不会发生了呢?
如果我们没有因溺爱而让孩子缺失抗压能力,同时辅以亲子干预,是不是孩子面对挫折时就不会这样激动了呢,是不是惨案就不会发生了呢?
这一切,我们都无从得知。
后来,根据警方公布的结果:
黄某阳将父母杀害后,把家里的空调调制最低,保持被害父母不会被人发现,然后匆忙潜逃柬埔寨。
8月17日,警方将其抓获。
因为目前官方没有公布案情的进一步审理结果,我们不可以随意猜测,但我作为心理干预治疗师,很想和您说:
01/ 无论孩子是否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都不应该成为杀害自己父母的理由!
02/ 无论父母的被害多么的悲惨与哀伤,也不能成为他们“家庭教育失败”的掩护墙。
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就在这起热点新闻爆出不久后,另一起悲伤的新闻又再度传出,四川泸县一名年仅15岁的少女,从小区25楼一跃而下,楼下试图拯救自己女儿的父亲张开双臂,被砸身亡,而这位情急无奈的父亲,正是一名风尘仆仆的建筑工人。
红星新闻报道,案发当时女儿正在楼上练习钢琴曲子。
说到这里,您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
我们为了自己孩子能有艺术的鉴赏力,为了孩子能掌握一门技能,逼迫他们去学习了或许他们并不喜欢的一门艺术。
作为孩子,他们的主要欲望需求就是“玩”,但从孩子上学那天起,他们却变成了家长脸面的“机器”。
虽然新闻报道说女儿弹钢琴并非父母逼迫,而是自愿,但这多少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后来,新闻再度爆出女儿上半年曾患抑郁症的消息,虽然接受了治疗,但还是没有挽留住这孩子的生命。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问问,是我们的孩子变了?还是这社会变了呢?
选择跳下去,只是一念之间。
我们猜测,
或许是繁重的学业让孩子放弃了未来,
也或许是无人陪伴的孤独让孩子放弃了未来,
也或许是孩子在父母所谓的“音乐艺术”海洋里寻找到了“解脱”的钥匙,
无论是怎样的的猜测,都已经伴随着孩子的“一跃而下”停驻在了世界的深处。
伟大的父爱没有挽留住女儿的生命。
女儿的解脱却带走了父亲的生命。
面对惨案的发生,作为家长的我们真的该反思自己,我们到底用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心理世界、心理健康呢?
从降生于世的那天开始,我们眼中看到的父母永远是忙碌在工作岗位上的小蜜蜂,听一壶职场的老壶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国家,中国人是最勤奋的人”,但在这份“勤奋”的背后还有“家庭”,为何我们早已忘记了呢?
相比于成绩和才华,这个时代的父母们,
应该更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才对呀!可是我们都在干什么呢?
心理学界有一种说法:
“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是扰乱孩子内心秩序的隐形杀手,正在把更多的孩子和家庭推向绝望之地。”
而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则提出:
心理学问题一定要让问题者自己去觉醒,自己去解决!
如今,
已经到了该把我们的孩子从亲情道德捆绑中解救出来的时候了,
也到了该把家庭产生的“焦虑”、“压抑”的黑房子打开了时候了,
也是到了该把成年人的虚荣、面子放下的时候了。
突然想起《银河补习班》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北大清华不是目标,只是过程而已。
人这一生,唯一的目标是找到你自己。
愿悲剧不再发生,我们彼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