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个视频,让我很揪心!
12岁男孩因为和妈妈吵架,爬楼威胁母亲要跳楼,命悬一线时被消防员救下。很多网友评论,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动不动就要自杀,甚至有的人觉得这样的孩子太熊了,真让人头疼,应该关上门再打一顿。
身为一个母亲,看到这样的事情,着实很气愤,可是气愤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那会我也是经常挨骂挨打,也离家出走过,干过蠢事,但后来睁开眼看到熟悉的白色屋顶时,还是会有一丝庆幸。
内心缺乏"归属感"的孩子容易做傻事
回想那个时候,为什么要做傻事呢?我记得唯一的原因就是感觉自己没有人爱,对这个家,对父母失去了希望,可年龄太小,自己又没有可以去的地方,能想到的大概也就是离开这个世界了,心想可能离开这个世界了,自己就解脱了,爸妈也会开心了吧。
如今想来,爸妈看着我生无可恋的样子,一定也是一边难过得心痛,一边又气得咬牙切齿,想做点什么,可又不知道该如何做的无奈。年少的时候,孩子们最想要的是父母的爱,可是父母表达爱的方式和自己想要的并不一样,以至于让孩子失去了归属感。
记得一位作者说,在啦啦队选举的名单上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时,她很失落,回到车上时,父母看着神情落寞的她,没有一点安慰,一路沉默,那一刻她说:"沉默就像一把尖刀刺入我的心脏"。她脑子里滋生出了"我跟他们没关系,我不属于这个家庭"的念头。
孩子们总是喜欢创造故事,当父母的行为出现后,孩子就会在脑海里创造一个故事,显然这个12岁的男孩,和小时候的我,以及这位作者创造的故事的核心是一样的:我们不属于这个家庭,父母并不爱我们。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两件事,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而当一个人一旦失去了归属感,就会浮萍一样,不知道自己该去哪,失去了活着的动力。
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归属感"
其实身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的长大,可是一不小心自己可能就是孩子快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记得一位朋友和我说,她看着孩子骑着自行车在小区快乐地溜达时,对他说:"妈妈真希望你能健康快乐的长大,你会健康快乐的长大吗?"
孩子特别铿锵有力地回答说:"会的。但你是我健康快乐成长路上的拦阻者。"
她整个人一下子愣住了,虽然也担心自己做不好妈妈,但自认为还不错,当孩子这样坦白地说出来后,她扎心了。
后来在聊天中得知,在孩子眼里她经常说他的缺点,好像看不到他的优点一样,让他很受打击。
很庆幸她的孩子能把事情说得这么清楚,只是现实中更多的孩子在面对父母的苛责和父母的吵架时,会在内心创造一个自己很不幸的故事,认为自己没人爱,没人理解,孤独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改写故事,让孩子拥有"归属感"
安尼特·西蒙斯说:故事是思想的烙印,故事可以对观念产生影响,故事可以触摸心灵最深处。一个充满希望、令人信服的故事可以唤醒麻木的人们,可以给予他们捍卫尊严的勇气。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关于哈雷彗星的故事。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哈雷彗星是一种有趣的天文现象,可是对于"天堂之门"的信徒而言,这却是一种死亡的暗示,得到这个暗示后,信徒们要穿上跑鞋,脸上罩一块紫色的布,喝下毒药,走向绝路。
同样一件事,由于不同的人心里有不同的故事,最后就变成不一样的结局。
想要让孩子有归属感,就要改写孩子心里关于孤独、没人爱的故事。
记得《悲伤逆流成河》中,易遥和妈妈要学费,妈妈觉得她就是找理由要钱,不给她,生活中也不关心她,经常是用吼来和她沟通。她一直活在自己不被妈妈爱的观念中,直到妈妈知道她生病后,牵起她的手,要带她看病时,她诧异地看着妈妈的同时,终于露出了笑容。
那一刻,她被治愈了,她知道自己也是有人爱的,也是妈妈心爱的女儿,和别人是一样的。
生活中,我们也要通过一些事情,告诉孩子,我们是爱他们的,并且让孩子真实地感受这份爱,这样孩子心中那个自己不被爱的故事才能被改写,才能重新找回归属感。
结束语:
其实大多数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只是表达爱的方式让孩子难以认同,我们都是从儿童时期一点点长大的,孩子的内心感受,我们都经历过,好好对待孩子,其实也是在治愈自己的童年。如果你知道小时候的自己希望别人怎么对待自己,那现在就知道该如何对待孩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