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马伊琍去做客《圆桌派》,我想我永远都意识不到自己曾经以及现在的部分自己其实是个我内心很讨厌的作女。马伊琍说小时候跟妈妈去买鞋时,遇到自己喜欢的鞋不会跟妈妈说自己喜欢,妈妈问也不会说,就那么一声不吭让妈妈猜,最后没有买到鞋,自己和妈妈都不高兴。想到自己小时候也有好几次这样的经历真的无地自容。记得有一次妈妈看到我喜欢吃的东西问我要不要吃,我当时不知道是心情不好还是怎么样,不吭声,倒是当时妈妈给我解围说是因为女儿懂事,不想花多余的钱。这句话就被年幼的我记在心里了,为了维护懂事的形象,很少去跟爸爸妈妈要什么东西。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我所理解的“作”是什么呢?大学宿舍有个女孩学习优秀,长相漂亮,家境优渥,就是不好相处。无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会装出一副乖乖女的样子,宿舍有什么集体决定表决时,她会说她怎样也行,结果就会拉着同宿舍的另一个女孩做自己的事情,把大家弄的很尴尬。她还会在柔声柔气的跟别人聊天时却会背着摆出一副嫌弃的表情,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我只是偶尔从她背后走过从她的镜子里看到的,真是恶心到我了……
在我心里,但凡没有东北人那种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直接说的豪爽和内心的敞亮,那就叫“作”,人们都说文艺女青年“作”,上海人说“作天作地”,当然我也不能免俗。
想起自己大学四年真的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作女。去餐厅吃饭不好吃会生气,吃太撑会生气,吃不饱还会生气……在学校呆着太无聊会生气,迷路会生气,没有美景还会生气……但凡不合心意的一切事情都会生气,可能当时太小,总以为生活就应该是完美的,为自己遇到的不顺心抱屈。当然,别人眼里的我是那种大方文静的,那是因为不熟,我只跟心里觉得可以依赖的人生气,这个人就非初恋莫属了。所以有时候女孩子能对男生“作”也是一种喜欢和安全感。分开的这么些年,越来越能感受到当时男友的不易。因为当时的他完全跟我一样,仅仅是一个不成熟的而是刚刚出头的孩子,但他能在我撒娇无理取闹的时候想办法让我开心,足见一个男孩的责任心了。
以前的自己也像马伊琍一样会追求完美的同时对别人苛刻,但是慢慢也明白了每个人的立场、价值观、目的不同,所以他们跟我不会有一样的对这件事的态度,有了这样的认识也就慢慢不会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做了,而是更加专注于自己,认识到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那一个。这样站在别人角度看问题时其实也是放过那个执拗的自己。
这样看来,我以前是很矛盾的,一方面我认为别人都应像我一样做事,秉持相同的态度,另一方面我又太以别人为中心了,总怕落单或失败被嘲讽而随波逐流。是因为在大学这个多元而又稍有复杂的地方让我明白了这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做,也都有自己的重点,你必须找到自己的中心。所以那时候的我喜欢并享受着一个人独处,但并不如现在这般坚定。现在我会一个人旅行、看电影、逛街……自得其乐,完全忽略别人异样的目光,还要把“一个人”系列多多升级,诸如把一个人吃火锅、一个人唱K、一个人去更多的地方都提到日程(偷笑)。
这短时间听达达令的直播,看圆桌派,感觉能明白很多东西,这就好像这些东西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但我并不知道,看这些节目的过程中发觉自己原来也有相同的看法,现在更加明确,它们构成了我价值观中很重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