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讲到:一个人对伴侣的要求或愤怒,实际上都来自从小根植于潜意识中的家庭关系缺失;当一个人对伴侣有各种要求,想要改造ta时,实际上是自己不具备这种能力而想要通过他人去实现,这时,这种爱就不是真正的爱了。
回顾我和伴侣之间的关系,目前分了两个阶段:
第一、依恋期。
那时,伴侣对我是极好的,实际上现在也一样,我感受到被宠爱包裹的幸福感,有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味道。那时是我初尝这种滋味,内心充满了满足感,对他也是极为依恋,认为和他在一起超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现在仔细想来,源于我小时候未被满足的渴望,只是我一直没发现,直到伴侣的出现。
那时我父亲长时间出差,家里几乎就我和母亲,我和父亲的关系是比较陌生的,在日常中没有像别的父女一般亲密。父亲一般来说都是极其宠爱女儿的,而我,因为父亲长期在外,以及他不善表达,我几乎没有感受过这样的宠爱,但我那时并不自知,实际上潜意识已经种下了这颗种子。
所以,当伴侣出现,对我的宠爱有加,唤醒了我内心深处沉睡的渴望,潜意识中的那颗种子像被水浇灌了一般萌芽生长,那时的我和伴侣的关系是极为亲密的,因为我获得了我一直渴望的东西。
第二阶段:疏离期。
当我内心获得极大满足感后,即使伴侣对我仍然无比宠爱,但这种满足感是边际递减的,慢慢的我反而觉得我不需要这样的宠爱了,因为我已经获得了足够的满足。这时,我的注意力开始往其他方向转移。
我要求他减肥、我要求他上进,我内心的渴望从被宠爱变成了希望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身材健美、事业有成。
当我发现他懒散时,我是很反感的,当我看到他并不坚持运动时,我是很失望的,当我明白他只是享受当前的安逸舒适时,我是很嫌弃的。所以,即便他仍然对我百般呵护,我和他之间的距离感却愈发明显,我感受不到当初那种幸福的感觉了,因为我的需求变了,而他已无法满足我的需求。
仔细想来,我对他的所有要求真的是因为他不够好吗?现在我知道,那些要求实际是我所缺失的,我想要通过他来帮我实现。身材不够健美、事业无成、生活不是想要的样子,这些都是我目前的状态,而我将自己对美好的所有期冀都寄托于伴侣身上,自己却只是作为一个鞭笞者,自己没有去为了美好而付诸于行动。当伴侣未曾达到我所期望的要求时,我表现出了愤怒、疏离,当初的亲密关系不复存在。
原来,我和伴侣的关系并不是真正的亲密,我对他的爱是建立在他能满足我需求的基础之上,我只是在寻找自己内心深处的缺失,而不是真正地爱他,真正的爱,是能让他做自己。
我现在所要做的就是把寄托于他的期冀拿回来,让我自己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去实现,让自己变成优秀强大的人。
学会用爱的感觉去和他相处,学会放手和接纳,我相信现阶段的疏离会慢慢变得亲密,也许,所有事情会慢慢变成我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