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此言不虚。
不妨仿造一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师多以不思钻研、同俗自甘于庸为善。
体制内混饭吃,几乎一眼看到底——教师的前途就是老教师。多数人不思进取,混吃等死。这话难听,但是客观。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是社会没有给教师应有的经济地位,让教师成为“吸引人的职业”;二是教师本人安于现状,用鲁迅先生的话讲,叫“暂时坐稳了奴隶”。
对于前者,只能说是国家的耻辱。为什么呢?既然“科教兴国”是国家的基本战略,那么,搞科研的、搞教育的应该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才对。据说搞科研的现在已经比较体面了,搞教育的依然不够体面。尤其是广大中小学教师,普遍感到生活拧巴、活的累。网传高中教师平均寿命59岁,严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放眼世界,教师待遇水平比我们强的不算少吧?
有两条国家完全有能力落实的措施:一是提高现有教师待遇,不要求多高,真正赶上当地公务员即可——这是《教师法》明确规定的,不落实岂不是违法吗?二是提高教师准入门槛,用高薪高待遇引进高层次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有待遇,自然有动力,自然有竞争力;教师有地位,生活体面,自然工作积极性高。傻瓜才会混吃等死。
对于后者,谁愿意去拯救一个自甘堕落的人呢?或者说,谁能唤醒一个装睡的人呢?环境、待遇即便不如意,依然有一批自强不息的教师努力奋斗、不断成长、追求卓越、脱颖而出,成为业内广受好评的名师。干一行,尽力去干好,可以平凡,但坚决不能自甘平庸甚至堕落。否则,职业生涯毫无尊严、毫无幸福,撞钟结束,“光荣退休”,死不足惜。然误人子弟,罪莫大焉。不光是教师,体制内的任何工作,都存在一个可怕的温水舒适区,大家相安其中,逐渐麻木,自己害怕改变,也不想让别人改变,慢慢的,慢慢的,都成了被煮死的青蛙;或者说,大家都变成了契诃夫笔下“装在套子里的人”。
稍微有点追求的教师,都知道“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这样过”!改变,要钻研教材,钻研教法,研究学情,懂心理学,了解哲学,多读书、善思考、勤写作,不断总结,持之以恒……庶几才能登堂入室、渐入佳境,形成特色、彰显个性,自立门户、竟成大家。
可惜,肯吃苦、行动起来的人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