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纸上写下这个题目,我想,这对我来说不是个新鲜的题目了。在我不算短的人生里,我多少次想过我是谁?是那个孤独无助的小女孩,是那个抑郁寡欢的年轻妈妈,还是那个总是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中年女性?我的思绪不断向记忆的最深处探寻,回望人生路,竟充满了孤独,悲伤,恐惧……
很多很多年以前,我曾不断重复一个梦境:梦中,我独自一人坐在类似钢网架的一层构件上,手死死抓着身体下面的横杠,双腿荡在横杠下面,天空是无边的黑暗,脚下也是黑漆漆不可见底的深渊,远处似乎也有人像我一样坐着,但我既看不清他们,更听不到任何声音。我就在这一片黑暗死寂之中坐着,坐着,直到醒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个梦不再重复了,而我也似乎忘记了小时候。后来我经历了挚爱亲人的一次次离去,20多年前奶奶去世,农村是土葬。我没有看到她下葬,但是我不敢想,又忍不住去想,地下的蛆虫会继续啃食奶奶生着褥疮的身体,要不了多久,奶奶就会变成一具白骨。她的儿女一年来看她一次,十年,二十年以后,谁还会来看她?她的坟头将长满荒草。三年前,妈妈走的时候已经失去意识,当我和弟弟陪在她昏迷的病床边,无望的看着仪器上她的血氧数字,我想,妈妈的灵魂是否已漂浮在病床上方,无言地观察着这一切?而今,她的骨灰和爸爸的一起,封砌在大洋彼岸的墓园中,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再见她……
安房直子的小说《白鹦鹉的森林》中,小女孩通过一座地下楼梯,来到白鹦鹉的森林,和死去的亲人重逢。我什么时候能和他们重逢?死去的人如果不再活在活着的人的记忆中,他们又将去到哪里?我到什么地方去寻找我的白鹦鹉的森林?
去年看到熊亮的创作《寻暗集》,我的心一阵颤抖。我觉得,他真正画出了我儿时的梦境,那么黑暗,那么绝望。他在闭关七年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中又经历了些什么?他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说:我们的阴影和恐惧,依然在心里根深蒂固。我从何处来?又将到何处去?我在这“黑暗”的人世间,又能留下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