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运营的这些年,发现做内容的人始终是最痛苦的。不仅内容生产者痛苦,内容审核者也痛苦,为什么?
这个问题曾经困扰我很久。最近忽然发现,其实就一个原因,没有明确的工作标准。
何为明确的工作标准?
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1.内容的生产标准。什么是合格的内容?合格的内容必须满足哪几项指标?拿一篇新媒体文章来说,至少要满足以下几点:
1)我的文章是写给谁看的?
2)文章的结果是否结构是否清晰?
3)文章如何打动你的用户?
4)开头如何吸引用户阅读?结尾如何吸引用户转发?
5)文章论证有没有漏洞?
能解决以上问题的文章,至少是一篇合格的新媒体文章。
然而,在实际执行中文章创作者和审核者多数并不具备这样的逻辑。
他们大多数的时候是,“我感觉、我觉得、我认为”。
这种感性的思维,并不是说不好,而是没有一个可度量的标准。
所以,经常会出现创作者说:“我觉得这样写很好呀?”,审核者又觉得,“不,你应该这样些”的尴尬。
2.传播的标准。我一直坚持,不懂用户,不懂传播的人,绝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创造者。
但,对于一些刚毕业或者新换行的员工来说,这恰恰是最致命的问题。
所以,作为管理层面,如果对传播渠道上没有清明确的标准,也是很麻烦的。
最典型的现象是,很多运营人员总会觉得,一篇文章我写出来就够了。上级领导检查工作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回答。“文章已经写完了,并且已经在公众号推送?”
而上级领导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总觉得传播没有到位。所以,经常挂在嘴上的话就是“我觉得我们内容还可以,但是总觉得传播不够。”
这样的结果,通常是领导觉得员工工作没到位,员工认为领导不认可自己的工作。
要解决这些状况,舍得传播的标准就是必须的。一篇好的内容生产出来,要发布在哪些渠道?为什么?不同的渠道,内容形式上是否需要适当调整?如何调整?
如果,这些都有规定的标准,并且员工都做到位了,还是“觉得传播效果不好”,怎么办?好办,设定效果检查标准。
3.效果检验标准是什么?它分为几个层面,第一,首先我们要保证内容必须在规定的渠道上,都有良好的展示。其次,在所以渠道上发布的内容,都达到我们预期的浏览量。第三,前面两点都达到了之后,我们还有根据用户的实际反映,来评估效果。点赞如何?评论如何?转发如何?咨询如何?这些都算。
如果,最终这些效果数据都没有办法统计和分析,我们凭什么断定内容做的是好,还是不好呢?
如果所有数据都统计到了,效果还是不好呢?那我们就从头复盘下我们的工作,认真分析是内容创作上出了问题,还是传播上出了问题,或者是咨询出了问题?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思考。也是接下来,我重点的工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