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估计发出来会遭人唾弃,甚至遭人反感,认为我又在那里无病呻吟。不过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要写出来和各位聊一聊。
不可否认,在快速发展的当下,在一切以结果为导向的如今,我们的教育模式与改革力度也日新月异,进入了快车道。
但是,细细想来,我们的教育是否正在被结果论所裹挟?笔者这里所谓的结果论并非只指成绩以及各种率,而是指成才教育。
有人会说,教育不就是为了成才吗?这话不假。我们教育的目的确实是为了成才,确实是为了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适合的人才。但在我看来,这只能成为教育的一个目的,而非全部。甚至可以说,这只是教育的次要目的,而非主要目的。那么教育的主要目的,或者说第一要务是什么呢?
我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第一要务应是让人成为人。简单来说,理由如下:
首先,我们常说“人才”。那么既然叫“人才”而非“才人”,就说明“人”较之“才”要靠前,“人”的培养要先于“才”;
第二,每个人的才学也好,才能也罢,是依托人而存在的,是依托人而表现的,如果没有了人这个载体,才学,才能又将附之何处?
第三,育人的根本是要让教育对象首先生存下来,成为一个有别于动物的人,之后才是根据其特点,特征以及今后的需要培育他的技能,也就是所谓的才。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先要解决生存再来解决发展。
那么,既然教育的主要目的,第一要务是育人,那么如何育人呢?
人之所以为之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有心,人有情。那么这个问题也就自然知道了答案。我们育人的关键内容就要做好育心养情。
相信很多人一提到育心养情就会马上将德育课摆了出来,认为学校都有德育课,而我所谓的育心养情就是杞人忧天,大可不必。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这里我并不否认我们学校开展德育课所带来的成绩,但是我们也要适当地进行反思,育心养情只是一两节德育课就足够了吗?
答案不言自明。众所周知,学习是个终身之事,时间长路途远,过程崎岖。同时,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是一个长期,甚至终身修为才可以的。因此,要想做到真正的育心养情需要全面,长期,系统,真实地培养,仅凭学校一两节德育课的书本上的道德培养显然是不够的。
如何做到全面,系统,长期,真实呢?
首先说全面。如前文所述,仅凭学校一两节德育课是不够的。学校的德育课只能作为一个人育心养性的基础课程之一。因此,我们就应该加入非学校课程,这其中就包括家庭课程,社会课程。同时,无论是学校课程,家庭课程,社会课程,每一类课程都要有所侧重,互为补充。
其次说系统。刚才说到德育课程要全面。全面的基础上还要做到系统。所谓的系统,是各个课程之间,课程的各个方面都要有所衔接,融合,能够自圆其说,是一个围绕养成道德价值观的系统,而非简单的课程拼接整合。
再次说长期。既然是长期,那么就要求课程是稳定的,但这并不是说一成不变,而应该是发展的,生态的,是要与时俱进的。但也要注意,切忌为变而变,为了追求创新,追求时尚,而忽视了传承。换句话说,德育课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迭代过程。
最后说真实。不可否认,德育课程都是真实的。但是,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书本上的道德在社会中体现的越来越少,有的甚至与社会现实相左,让人充满了迷惑,更有甚者觉得自己受了骗。
所以,我刚才才说,我们要在设计我们的德育课程时,加入社会课程。有人认为社会课程就是社会实践。此话不假。但是,我们在实行社会实践时要注意,我们的社会实践是真的社会实践?还只是我们特意设计出来的另一种书本课程的社会翻版?在这里,我并不是说一定要让孩子们接触社会的阴暗面,打击他们的积极阳光一面,但是我们最起码要让他们知道社会的真实性。而真正的真实才会让他们真正理解育心养性的根本,核心与内涵,也才能成为真正一个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