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我认为会对很多人产生影响的一本书,因为很多人一定都有这些痛苦:
觉得自己很努力的去学习一个技能,但是为什么见效甚微呢?
或者看到有个朋友在某个技能上很厉害,他一定在那个技能上是有天赋的,而自己没有这个天赋。
那么这篇脑书笔记能够给你解答这两个问题,并给你开启一个全新的世界。
本书的结构
按照我惯用的方法,先把这本书9章的内容进行了划分:
- 前四章主要是讲基本概念:怎么练习才有效,大脑怎么发生变化,什么是心理表征,还有怎么才是刻意练习。这四个概念中最重要的是心理表征,因为这是训练技能的最终结果,所以我也会重点讲一下我对心理表征的理解。
- 后面五章是讲方法论了:针对不同的场景如何进行刻意练习,所谓的技能杰出人物的路线图是什么。
- 最后给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天生才华都是可以练习的结果,所以通过刻意练习的方法可以创造一个新世界:人人都能成为天才
1 我们应该如何练习?要有明确目的!
先从一个有问题的练习开始:
一个钢琴老师问学生:我看到你很努力的每天都在练习,但是测试的时候只有C的成绩,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回答: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昨天晚上都演奏了!
老师问:你演奏了多少次?
学生:10次20次吧
老师:弹对了多少次?
学生:我不知道,一次或者两次吧
老师:那你是怎么练习的?
学生:我不知道,我就是一直在埋头弹!!!
这个故事在这本书里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因为我发现自己以前很多学习都和这个类似:
我不知道,我就是一直在背单词,但是英语还是不好!
我不知道,我就是一直在看书啊,但是考试还是啥都不记得!
所以这样没做好的练习方法一定是出问题了,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是什么呢?书中的答案是要有目的的练习。
和“有目的”相对的是“天真的”练习,就是只是反复的做某个事情,并指望这种反复就能够提高水平。
那么什么才是有目的的练习呢?主要有4个特点:
- 定义明确量化的目标,可以有效指导练习。
我要记住20个单词
- 要想取得进步,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
我今天要记住20个单词
- 需要反馈来告诉你还有什么存在不足。
20个单词里面有5个错了
- 如果不走出舒适区,你就无法进步。
貌似20个没有压力了,那就30个吧
在练习的过程中遭遇瓶颈怎么办呢?试试下面2个办法:
- 试试不同的事情,而不是更难的。
今天20个单词有点难?难的单词多找几个例句慢点背
- 也许不是极限,而是是动机不足。
如果背5000个新单词年薪可以增加10万,20单词相当于400块呢。
把第一章的要点用脑图整理出来,看一遍图,然后闭上眼睛,来练习试试记住这个图吧。
2 练习的本质是什么?利用大脑的适应能力!
我们可能一直以为记忆和知识都是大脑的软体,但是现在科学实验表明这种认知很可能是错的。我们的大脑其实和我们的肌肉一样,随着各种练习也会在某一块变的更大更强。
伦敦的出租车司机要求很高,一个合格的司机要求对9.6公里半径范围内2.5万条街道,以及沿途所有的公司,公园,甚至0.3米的小雕塑都要记得清清楚楚。最后发现这些合格的司机大脑中的海马体的一个部位一般人大很多
所以这说明我们的身体,不论是肌肉还是大脑,都是可以通过训练发生物理改变的。因为他们的适应能力都很强,所以练习的本质就是我们可以通过迫使身体和大脑离开舒适区来让大脑重新布线
和坚思辨:我小时候家里卖雪糕,那时候发现算账这种事情其实和熟练程度有关的。就是你算的越多就会越快。看了这章我突然想,是不是因为算的多了,所以大脑在物理神经上建立起来了生物链接,就是你的大脑已经发生了物理改变。那么其实所谓的记忆,逻辑,运算这些东西都是真实的长在大脑里面呢?而当我们记忆衰退的时候,就是大脑的这些物理模块发生了损伤?
3 什么是心理表征?就是大脑的模拟。
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或者其他任何食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抽象或具体。比如:一提到蒙娜丽莎,那个微笑的女人就出现在脑海里。
有一个俄罗斯的国际象棋大师阿廖欣,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受伤而被迫躺在病床上下盲棋,然后他可以在脑海中思考整盘棋了,结果没想到下盲棋的练习反而帮助了他提高了自己的想起水平,最后帮助自己在1927年拿到了世界国际象棋冠军。下盲棋在脑海中构建棋局就是在创建心理表征。
这本书提出:刻意练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因为在每个技能领域,大师比新手强的地方就是大师的心理表征更全面和复杂,他们可以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书中还总结了心理表征可以给我们带来5个好处:
- 帮助我们预测未来,无意识决策
足球场的有经验的球星,都是利用心理表征来预测最佳的跑位传球路线。
- 帮助我们解释信息
我们经过多年的练习,都已经建立好了在阅读上的心理表征,所以即便我们在阅读的时候缺失或者颠倒一些词,我们依然可以进行合理的解释
- 把信息关联起来
一个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有复杂的心理表征,可以把看似不相干的症状关联起来进行诊断。比如可以把举起重物和一只眼睛瞳孔小关联起来
- 帮助制定高效的计划
我在开车的时候会根据路面上行驶的车辆情况,在头脑中构建一个路线图,通过这样的心理表征,可以做到刹车更少,平均油耗只有6L每百公里
- 不只是学习技能的结果,还可以帮助学习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你的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能越有效的练习,以磨炼技能。
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明白,其实脑书笔记的价值就是帮助建立一本书的心理表征,通过把知识转换成图像的方法在我们脑中创建一幅幅的“蒙娜丽莎”
让我们再一次练习吧,看看下面这个脑图图,然后闭上眼睛,尝试在脑海里重现这个脑图,构建心理表征。
4 究竟什么是刻意练习?时间+导师
这本书的作者在音乐领域做了一个实验,在小提琴的学生里面,能够看出刻意练习的时间和杰出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从事音乐教育的学生组平均训练时间是3420小时
优异的学生组平均训练时间是5301小时
最杰出的小提琴学生组平均训练时间是7401小时
而这个现象在芭蕾舞的学生里面也同样获得了证明,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得出一个结论:不经过无数小时的刻苦练习,没有人能够培养出杰出的能力。
那么我们知道在第一章说过仅仅花费时间的练习效率是比较低的,那么有效的刻意练习有什么特点呢?
书里给出了7个特点帮助大家识别有效的练习方法:
- 要有整套的训练方法,这个行业已经是的多年磨练的成熟行业
- 要发生在舒适区以外,重复你熟悉的技能没有价值
- 定义良好的目标,明确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甚至要采用刻意客观量化的数据作为目标
- 要主动调整练习,需要自己思考如何能够做的更好,而不是简单的教什么练什么
- 要包含反馈,做的不对要尽快纠正
- 可以产生心理表征,然后这些心理表征又能够帮助我们纠正练习
- 技能的难度是逐步提高的。
要在练习中满足上面这7个特点,就需要一个最重要的要素:
让行业的杰出人物来指导练习
在实践中,经常采用下面的3个步骤来应用刻意练习的原则:
- 首先辨别杰出人物,要避开有名的“专家”,理想的情况是找到客观的,可复制的测量指标
作者进行了一个葡萄酒专家的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这些葡萄酒专家没有一位保持了4年的一致表现,就是他可能在第一年给一个葡萄酒好评,但是在第三年或者第四年给同一个葡萄酒中评甚至差评,所以没有客观量化的标准,有名的“专家“经常都不靠谱。尤其是在股票,经济等领域有名的”专家“
- 然后推测是什么让他们变的杰出
现实情况是很多时候你找的杰出人物自己没有没法解释是什么让他们变的卓越。这时候就需要逐个的去分析他在练习过程中和别人有什么不同。但是注意不要迷信这些不同,因为有些不同和他的成就也许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我们可以至少从这些方向探索。
- 然后总结出针对性的训练方法
由于我们上面分辨出的不同都是假设,那么验证假设的办法就是进行试验。在实验中,如果发现某种方法无效,就立刻停止;如果管用,就继续坚持下去。
当然最好的方法是能够找到一个优秀的导师,因为优秀的导师会对自己的方法进行总结,然后会针对我们的问题提供宝贵的反馈。
一万小时法则的对与错
十万小时的理论来自《异类》这本书,书中提出:只有付出一万小时的努力,才能成为某个领域的杰出人才。
- 错:有些行业不一定需要1万小时(比如记住长串的数字),有些可能会要几万小时(比如钢琴家要花费2万小时以上的是阿金)
- 对:在很多历史悠久的行业,想要成为顶尖高手,都要经过多年艰苦的练习,这是件好事
所以其实所谓的一万小时是一个虚数,就好比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样都是一个泛指。
最后,还是让我们用脑图来构建这章的心理表征吧,看看下面的图,然后闭上眼睛,想想小提琴练习者几千个小时的练习,想想一个和蔼可亲的网球教练在纠正你错误的动作。
写到这里的感悟
本来计划是用一篇文章写完这个脑书笔记的,但是发现写完概念部分已经4000多字了,所以已经是一篇长文了,如果全写完估计要过万字这会违反《最小阻力之路》(这是另外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于是我把方法论部分留在了下篇。
其实我的FRM学习笔记的初衷就是想实践一下这个刻意练习的方法:
- 首先设定学习的目标:能够清晰回答所有的考纲问题
- 给自己设定专注的压力:至少要每周完成一个大章节。
- 逼迫自己一点点走出舒适区:看懂知识,讲清楚知识,准确分辨考题的知识点
- 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每个做错的考题都进行深度复习,针对这个考题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再整理,尝试理解出题人的出题思路,其实这些出题人就是我的重要导师
- 创建心理表征:一个是用脑图对整体构建心理表征,另外一个是尝试对公式以及应用场景创建心理表征(比如泊松公式的那个例子)。这种方式帮助我看到每个考题都是在脑海中浮现那个脑图出来然后定位到这个题是那一部分哪个考点下面的,我应该使用什么方法来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