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上躺着一个人,满脸泥巴,草席盖着,旁边放着个小碗。一连几天,他都在那。直到有天经过,我突发奇想:这儿到处都是水泥,哪来的泥巴,难不成是在郊外跌倒又过来的?这也不对,因为他的手脚残缺,不像经过远行,且污泥分布极为规则均匀,颇有人工伪造的嫌疑。
那时我在七天上班,有时下班回寝,偏要多走几十米,从天桥穿过——不是为了看乞丐,只为图个新鲜而已。
在年长者看来,这似乎是极为幼稚的习惯,在我,却是一股难以遏制的冲动。如果不是经历了一些事,也许永远不会察觉。
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吕世浩曾经说过一句话,我颇为赞同。“如果不经历些事,你也许很难发现,自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或者是这样一个卑鄙的小人。“原话不这样,但大意若此。
前两天学校开会,我在下面刷手机,突然就看见了“后舍间“推的图文——“城市之光“,16座城,17家书店,下面注明:这辈子一定要在书店住过一晚。
于是就那样冲动,当即下了单,手上没闲钱,还动用了蚂蚁借贷。
以前在山西太原住过一晚——后舍间概念书店,今天想来仍觉激动。整整五层啊,每一层都令人眼前一亮。现今中国大陆,新华书店和教辅书店倒是蛮多,像后舍间这么文艺的,可能真的很少,一座省会城市,能有那么一间,已经很难得了。
没想武汉也有这样的地方,当然要来尝试,可到所谓的“文泽尔私人图书馆“后,却极端失望了——没有图片那么震撼!地理位置倒是极好,既是老汉口,又离地铁出口不远。房间极小,书也不多——大约比我的藏书多三四倍吧。他们是两代人的藏书,我的属自己。
回去之后,也许可以好好装饰下二楼,也弄个私人图书馆的招牌,也带学生过来参观,甚至可以发布到“小猪短租“上面,赚点零花钱。
当然这不是短期可以实现的,买书容易,装修也很简单,但往书店里面装个人,却真没那样容易。寺庙虽然多,高僧却极少。书店可以多,但隐士又极少。
内心里有股狂野的冲动,总想干点什么、发现点什么,如果引向正途,或许可以打开局面,在乡野创造出一个社团。
对,这就是我这次来的收获,打造一个私人图书馆,创造个乡野社团。
感谢这次探险,让我有了这样既别出心裁,又重回旧梦的念头。凡所经历的坏事,总要想方设法变成好事,变不了也得总结条经验,或者记上一笔。
昨天省考后,在文泽尔的书桌上起了一卦——无妄,百度搜索,显示“笔试有利,口试不利“,准不准要等成绩出来才知道,但感觉上来说,还是蛮准的。
早上起来,不知干什么,又起一卦——小过,百度说要扎针灸。不过这肯定不现实,在武汉扎没时间,回汉川他们又下班了。干脆躺床上,抽张CD,就当音乐针灸吧。
病垚散人
2017年4月23日于江汉路地铁C出口上海邨22号右二楼文泽尔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