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至今,感觉也跑了不少地,出生在麦收季节的乡村医院,学识教育于祖辈成长的农村,初中开始县城离家,之后帝都读书、天津卫工作、上海滩深造,全国各地也初涉一遍,坐过十几个小时航班看看地球别处的风景,突发奇想,想了解故乡那片土地——连云港灌云县东辛乡东辛村(先已划入海州区)。
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岩石,苏鲁造山带中泰山余脉;这里有最年轻的土地,港城一半以上土地面积由古黄河泛滥沉积而来。民国时单设连云市,因连岛和云台山得名。1912年4月,析县境东部11镇设置新县灌云县,得名于南有灌河,北接云台山。1933年,建成陇海铁路终端港。抗日后1946年才到任第一任市长,新浦、海州、连云、云台山地区设立新海连特区,1949年改名新海连市,隶属山东,1953年划入江苏,1961年,因港改名连云港。
童年的绝大多数时间生活在一片叫做东辛乡东辛村的地方。最近闲来读史料,根据《隆庆海州志》记载,那时候云台山地区还是一座海岛,古称苍梧,因西游记得名花果山;东辛村乃至东辛乡当时还是一片汪洋,孔子登临望海的孔望山也还在海边,古镇板浦因为河流在此入海有板桥而得名。直到400年前的1711年(康熙五十年)云台山突成陆地。
根据《灌云地名志》介绍,东辛乡沿用东辛公社之名,得名于东辛村的东辛街,一条不足200米的小街,现在的电子地图都没有收录。而具体的得名估计是刚成陆地,盐工感叹东面辛苦而来。说起盐文化和地名关系,附近中正、小浦、大团等村名多和疃有关。“疃”与“团”音近而义异。在淮北盐区,“灶团”是多户灶民集体轮流共煎的基层生产单位;而“疃”是100份以上盐滩集中区称疃。因此,团既不是疃的省写,也不可混同。淮北盐区各盐场曾设不少疃。板浦场清代辖7疃,曾辖西临、东临、西三、新增4疃,后又辖于公、北献、大义3疃;中正场清代辖4疃;民国22年有中正、小浦、东大、东辛、花垛(后改称中兴)、富民(又名蒿子头)等疃;青口场明嘉靖时将原惠泽场的亭户迁赣榆城东,更名兴庄疃,同时设兴庄场,清雍正六年(1728年)并为临兴场,辖富安、正场、临浦、浦南、浦北、兴庄、小防、东关、岭子灶9疃;《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临兴场图”中在海州城东门外标有朐山疃,说明朐山一带本是盐田,后废变为农田,现有网疃村。赣榆1955年行政区划中有钱疃村。
因为新农村建设,很多乡村学校都已并转,但是发现母校东辛小学居然幸存,而且历史可以追溯到近百年前1923年,比就读的县中和人民大学还要历史长久。离开这个童年记忆最多的农村和小学,就开始了新的人生历险,来到商朝名相伊尹晚年隐居得名的大伊山脚下就读县中,人生从此也就不同。
现在看来,连云港的文明发展和水紧紧相连,山海相连的自然环境,海陆变换形成的天然良港,古黄河不仅带来大量土地,也因堵塞淮河入海口带来大量洪水。市内水系属于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大量人工排洪河道通过,有称“洪水走廊”。境内有玉带河、龙尾河、兴庄河、青口河、锈针河、柴米河、蔷薇河、善后河、盐河等大小干支河道40余条,17条直接入海,盐河等与运河及长江相通。水不仅成就了文明,也成就了我和成长的土地。
谢谢这山这地这水和成长路上遇见的这些人。
布布
于2016年感恩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