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言锋语
昨天,朋友找我说,他最近购买了太多微课,花费了一万多元,惹他妈妈生气了。从小就很听爸爸妈妈的话他,不想看着妈妈不开心,想到我跟他妈妈年龄相仿,我们最近一个月又在一起共事,就向我求援,希望我给他妈妈打个电话,解释下,不要让妈妈再生气。
朋友的妈妈是哭着接听我电话的。他妈妈告诉我,她们家在农村,赚钱很辛苦,供儿女读书已属不易,现在儿子虽然赚钱了,可还要买房结婚,依然需要很多钱。
她说儿子以前很听话,开了工资都会如数交给她,这次国庆节回家,原本以为儿子仍会交回几个月的工资,结果儿子工资卡里空无一物,说是买了网上的课程,无论儿子如何解释,她都无法想象和理解。
她心事离家在外工作的儿子,担心他吃不好,穿不好,更担心他不走正道。她坚持认为网络不是好东西,怀疑她的儿子学坏了,拿着这些钱不是去打游戏了,就是去赌博了。
可能因为认知的原因,我向朋友的妈妈再三解释她儿子的行为,她依然不能理解,她始终认为网络是骗钱的,她不想儿子变坏,当然就不想让朋友再接触网络和手机。
作为同是做妈妈的我,也曾有和朋友的妈妈有着同样的担心,我也是流着泪在跟朋友的妈妈做解释聆听朋友妈妈的诉说。
从我私下跟朋友沟通了解到,他也没意识到自己会买那么多的课程,有些课程确实不错,但有些课程买过后几乎都没有听过,原本是想快速提升自己,尽管花费巨大,但并不是立马见效,反而欲速而不达。加之这些课程全部是从网上付款,也感觉不到数额巨大,以至于在回家时才发现自己囊中羞涩。
他现在也后悔当初头脑发热,但他确实是想去提高与改变,而且他最近也已经在发生改变,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只是与投入比较起来,产出慢了些。
2016年是知识付费的元年,现在大家交谈时似乎不谈论几节微课,就显得自己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了。于是乎,每个人的手机里都会躺着或多或少的微课。
购买这些课程的时候,以为自己可以学完,以为自己会从中受益,可渐渐课程多了的时候,就像那些束之高阁的书,被打入冷宫,再也无暇去翻看一眼。
放下朋友妈妈的电话,我去翻看了自己购买的一些微课,感觉真的想把自己变成一个全才。声音课程、写作课程、执行力课程、理财课程、运营课程,涉及方方面面,而实际上真正听完的课程寥寥无几,大部分都在沉睡当中。
细算了一下,虽然没有像朋友那样花费了一万多,但几千元绰绰有余。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有些课程看似不贵,69、99、199,可架不住多了。原本觉得免费的课程自己会不重视,付费觉得心疼就会用心去听。可真正对自己起作用的,实在是有限。
听了朋友和他妈妈的诉说,加之盘点自己的行为,我一度陷入沉思:知识付费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年轻人想努力改变也是好事,可如何改变,做哪些选择是个问题,而且对于课程也不要寄予太高的期望值,同时也不该只是去追求形式,哪些课程适合自己,是该专注目标还是全面提升,量入而出也是需要的。
虽然我们期望像知识网红一样成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知识网红,就像我们读了很多书,依然没能成功一样,我们要对知识付费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在此,我也想根据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提几点建议:
001.选最需要的且最好专注一个方面的课程
我们购买课程时,有时是因为正好有优惠,有时是觉得便宜,有时是觉得没事的时候可以听一听。可真正买了之后才发现,那些课程还是睡大觉的居多。自己每天要工作、读书、写文、做家务、带孩子,真正能静下心来学习的时间真的不是太多。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选择自己最需要的,最好专注一个方面。今天想理财,明天想写文,结果是财也没理好,文也没写好。
年轻人想购买课程提升自己固然是好事,但还是要做些选择。如果这段时间就想学理财,就专注理财课程,把理财学好、学懂、学透。觉得理财学得可以了,然后再继续下一个目标。这样做的好处是,专注一个目标,可以课尽其用,将课程反复听,不断揣摩老师的意图,彻底get个一项技能,而不是蜻蜓点水。
002.不要流于形式,也不要期望值太高
许多人购买课程时就期望着通过这些课程能够如何如何,那是异想天开。上了四年大学,毕业了出来找工作都不容易,更何况是听几节无关痛痒的课程,摆正心态去学习很关键。
不要看到别人买什么课程,自己也买什么,要看是不是适合自己,不适合的再便宜也不要,适合的,只要价格自己能接受得了,就可以买。
买了课程用心去听,有提高就好。别期望着听几节课就可以成名成家,那些知识网红也做不到,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小白。
003.量入而买,重实践而不是看数量
购买课程最好是在自己的经济能力能承受的情况下,量入而出,而不是不管自己或是家人能否承受,一味地购买,导致自己囊中羞涩,家人反对。
买书也好,课程也罢,都要结合书中所讲,老师所说去践行,如果光看不做,光听不动,依然不会有任何提升。要提升的是自己,不要去攀比,只要优于过去的自己就好。
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过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理论: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这些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被叫做内控者。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
所以,在对待该不该再花钱购买课程这件事上,还是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定位,需要就买,但也要量入而出,把控好质量关;买来了要最大限度地用,使投入产出比最大化;希望提升改变是好事,但也要有度,有时慢慢来,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