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网上铺天盖地的作家李枫指控郭敬明性侵的新闻。公众号的头条也纷纷都变成了郭敬明性侵门,内容无非是深扒这些年郭敬明从作家到老板继而到导演的蜕变,全部总结出一句话:他从一个受人追捧光芒万丈的作家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只想着赚钱的文字商人。
无论是财经频道还是热点新闻在性侵门事件完全没有实锤的情况下全部将矛头指向了小四,言论中似乎亲眼见证了郭敬明性侵男作家一样。报道中细数郭敬明这些年的丑闻,翻烂了往事,从《梦里花落知多少》的抄袭到其为人的傲慢和极端的利己主义,从拍烂片再到此次作家李枫指控的性侵事件,每一桩每一件都在控诉着郭敬明的原罪,似乎正如他所说的因为他是郭敬明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错的。
但是事实又是否真的是这样?
我们先来看爱财道财经频道今早发布的文中指出早些年的时候,郭敬明的作品总是出现:45度,阳光,青春,忧伤,时间,流年,海面,孤单,飞鸟,香樟,白纸,散乱头发,哭红的眼眶,棱角分明的脸。
可是后面都变成了:LV, Gucci,Fendi,Prada,Dior,CHANEL,Hermes······撰写此文的编辑部表示不知道在郭敬明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自从去上海后,一定有什么东西对郭敬明的内心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首先我想说的是上海作为一个极度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它的方方面面对任何一个普通的外来者产生心灵上的巨大冲击都是无可厚非的,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恶意揣测的背后。
再者,文章来自于生活,来自于阅读,也来自于作家所能接触和想象到的方方面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写史书的永远不会是十七八岁的毛头小子,同样的写青春校园爱情故事的也永远不会是耋耄长者。
早些年的时候郭敬明的文章中多出现青春、明媚、忧伤这些词汇而非是各种国际奢侈品牌,一是因为年龄的限制,二是因为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的限制。当年龄和阅历不断增长,环境变化,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提高,任何人的思想和文字都会发生变化,这一点上没有任何一个正常人是例外。
而郭敬明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和作家来说,伴随其本身的成长,书中内容焦点的转移是无可厚非的。这与网上盛传的郭敬明炫富说以及他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文字商人不相符合。
再者,你可以翻看一下自己的朋友圈或者是空间说说,对比一下你五年前的关注点和现在的关注点,同样的对比一下你衣服和鞋子的牌子,五年前学生时代的你会穿着不带任何logo的帆布鞋而喜气洋洋,而现在你的鞋柜里可能最普通的帆布鞋就是起价两三百converse。这一点的变化是自身物质条件的改观使然,与任何炫富或品质的变化无关。
最后作家的灵感多来源于他所接触到的生活,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是蕴含其中的真情实感在打动我们。全部靠想象堆积的文章是空洞无物的,当郭敬明的生活环境脱离了青春校园的香樟,白纸和哭红的眼眶,还一味地苛责别人笔下不再是当初的白净少年,苛责别人走上了万恶的资本主义道路,这不仅是欺人,也是在自欺。
文中还有关于郭敬明的一段自述。说他早年有一天去奢侈品店看鞋子,店员给他介绍一款鞋子的时候说材料很娇贵不能清洗。他好奇就问了句:“那脏了怎么办?”店员高傲而不屑地看了他一眼,说:“穿我们牌子鞋的客户鞋是不会脏的,即使脏了也不会洗!”他深受刺激,拼命挣钱买了很多这些鞋。
这种以貌取人,以衣着取人的现象在各大品牌商场已经是屡见不鲜,但服务员这种高傲而不屑的态度对对客人来说不仅是刺激,也是严重的不尊重。郭敬明受刺激拼命工作拼命挣钱买很多这种鞋子是想要在奢侈品店找到尊重,也是在不断地追求更高更好的物质生活,这有什么可指摘的嘛?难道说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所以受到店员的刺激就应该灰溜溜地离开然后一蹶不振再不踏足吗?
如果是我,我也会拼命工作努力赚钱买很多这样的鞋子,不是为了炫富或者显摆,仅仅是为找回应得的尊重。
成龙在开讲啦中说过这样一件事,早年他去香港的一家服装店看衣服,让店员给他拿衣服试,店员同样是不屑地看着他然后无动于衷,说了句很贵的哦。在他一夜成名之后他就又跑去了那家服装店,找到那个店员拆了全部的衬衫试,试完之后告诉那个店员将他要的那一部分叠的跟新的一样送到酒店。
开讲啦当时给的旁白是“成龙成名前遭人羞辱,有仇必报”,网上关于这件事的标题写的都是“成龙曾遭店员羞辱,成名后出口恶气”一边倒地位成龙呐喊助威。同样的事情主角换成郭敬明,便被批评为炫富,为人傲慢,被认为是在将自己曾经遭受嘲讽和白眼加倍施加于别人。同样的事情,网上舆论反差却是如此之大。同样的为了能够在逛奢侈品店的时候不遭受店员的白眼而努力奋斗的两个人,一个被认为是奋斗的典范,一个却被批为炫富和傲慢。但是我实在没看出来两个人的经历和处理方式差别在哪里,以至于导致如此截然相反的结果。
郭敬明将自己的作品拍成电影当导演,将小时代的版权出售拍成电视剧;他与新生代作家签约,开公司当老板,上综艺节目等等使自己成为了最具商业价值的作家、导演之一,也把自己变成了一大部分人口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文字商人。
但是他所做的这些事情里面有哪一项违反了道德和法律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他没有走大多数人对作家认知的贫困潦倒的路;因为他跨界去当了老板,当了导演,没有继续创作;因为他不再以写书为工作重心,和影视明星一起活跃在大众的视野里。因为这些,他被指责为非常有野心,被指责为正在为了金钱和利益不顾一切地挖掘粉丝经济和IP价值。
为了证明他有野心,为了证明他的在商业上的精明许多公众号搬出乐嘉和他的采访。乐嘉说:“我还没读过你的书,推荐几本来看看。”郭敬明说:“不用了,你不是我的受众,对你来讲,不值得看”。
看到这里明眼人不禁会笑,如果郭敬明真的是为了金钱不顾一切,那么乐嘉在采访中都让他推荐书来看了,他借机推荐几本书凭借乐嘉的号召力和本身粉丝的号召力,岂不是又可以赚上一笔。但是他没有,他不希望也不需要不理解和不接受他书的内容的人去消费。仅凭这一点,我们便不难看出,作品是他的孩子,他创造出来绝不是只为了赚钱的。
他有自己的坚持,你不是我的受众,那么我既不想你浪费金钱也不想你浪费时间。如果他真的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文字商人,这绝对不会是他的回答。
“郭敬明很聪明,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定位和想要的是什么。”我一直觉得这句话是褒义,而且我坚定地认为一个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不断为之努力是好事。但是我不明白这句话出现在一篇充满了讽刺和挖苦的文章里究竟何意。急于抹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似乎都不嫌疼了。
无论他的身份从作家变成了什么,郭敬明都依然是那个小四,即便承受着争议和绯闻也在不断前行着的小四。
(ps:本人不是水军,也不是郭敬明的铁杆粉丝,仅取一部分实际资料表示对他不断努力奋斗的认可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