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最愿意在大舅家住着,因为有姐姐们可以一起玩耍。至于玩什么,根本不重要,有人一起就好。她们玩什么,我便玩什么!在姐姐们面前,我就是个跟屁虫。
上学后,我就成了被跟的那个,身后是弟弟妹妹。因为年龄相差不多,打打闹闹自不会少。不过,打闹归打闹,转眼依然跟在我的身后。在我面前,他们就是跟屁虫。
爱人说,他小时候一放假就急着回到舅舅所在的村里去,快开学了还是不愿意走。如此留恋,一是因为回到村里后便少了母亲的束缚,二是因为有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小的跟着大的,大的护着小的。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捣乱,几乎做什么都要一起。
遗憾的很,多多没有我们这样的玩伴儿——愿意相互跟着护着,伴随左右,一起搞事情。当然,每年暑假要除外,因为我们都有老家可以回呀!
老家,真是个神奇的所在。一到放假前半个月,奶奶就开始收拾行装,翘首以盼。那番心思和精气神儿就如同我们年少时期盼过年一般。
去念大学的时候,听到同学们说老家如何如何,我才有意识到原来还有“老家”这么个所在。是这样的,同学的父母中有的是从农村进城的,有的则是因为读书或者结婚到了外地工作,自然爷爷奶奶家和姥姥姥爷家就成了他们的老家。而在我,是没有老家的,因为我的父母都不曾离开过家乡。
在我看来,远离故土让人伤感,而没有老家到底也是个遗憾。多多则不然,他是有老家的:爸爸的,妈妈的,还有爷爷的。
于是,每次过年回家,多多的行程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回老家之旅:我们先回爸爸老家住上一段日子,然后再回爷爷老家看看,最后再到妈妈老家住上一段日子。
较之爸爸和爷爷的老家,多多在妈妈老家的同龄玩伴儿要更多一些,有一个大他两岁多点的哥哥,一对大他四个月的哥哥和姐姐。
多多与哥哥相差两岁多一点,这是最好的年龄差——大的知道让着小的,小的可以模仿大的,喜欢的大部分是一样的,一大一小完全没有代沟。
多多就是哥哥的跟屁虫,寸步不离,或者说就是哥哥的影子也不过分。哥哥走到哪里,多多就跟到哪里;哥哥说什么,多多马上就鹦鹉学舌似的跟一句;哥哥玩什么,多多立刻就要凑个热闹加入。
想起我刚上学时的事情来。我坐在在教室里上课,妹妹就趴在教室门外等着。我们的吴老师好心询问妹妹做什么,不料她幽幽地回怼一句“那是我的姐姐,不是你的姐姐”。不得不说,如今温顺的妹妹曾经那么“霸气”!我想,这“霸气”应该和“跟屁虫”这个身份不无关系吧!
时光流转,当初的我们也如今天的多多一样——所有的玩具都要分个你的我的,可是,分来最后还都是自己的。当然,虽说小孩子处处冠以“我的”之名,但是如果以“不然,我不给你玩了”威胁之,他们即刻就会将心爱的玩具拱手递给对方。
我们都过了跟屁虫的年龄,小多多才刚刚跨入跟班哥哥姐姐的行列。我们在怀念与留恋,他们在嬉笑与淘气,不一样的心情,却有着一样的幸福,因为我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跟屁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