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灵魂塞进 Prompt:当 AI 替我们“活”过一天,人类还留下什么痕迹?

9 月 24 日,昨天,台风停工,五停,我没有出门。

风声雨声窗前徘徊了一天,而我让豆包在 0.1 秒内生成了 3 份“完美”讲稿。

完稿那一刻,我突然分不清:到底是我写完了任务,还是任务写完我?

----

01|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有多厉害?

我把专访主题丢给豆包——

10 秒,它吐出 2000 字:金句、案例、数据、情绪层层递进,像一篇被 TED 官方打光的脚本。

我只需要把“小明”改成“王同学”,把 2022 换成 2025,就能交差。

可当我读到“2023 年杭州某中学用 VR 重建《红楼梦》大观园”时,头皮一麻:

这所中学不存在,这场 VR 活动也从未发生。

它用强大的逻辑“自创”了现实,而我几乎信了。

----

02|AI 流水线,正在批量生产“文化罐头”

如果把今天的互联网比作工厂——

•  原料:人类 2000 年留下的文字、绘画、旋律、影像

•  机器:LLM、Diffusion、Sora……

•  工序:提示词 → 生成 → 微调 → 发布

•  成品:10 万 + 的“情感爽文”、自带 BGM 的“治愈漫画”、算法最爱的“反转故事”

我们不再“创作”,而是调度参数:

temperature=0.7 让文字带点温度,

top_p=0.9 给灵感留一条缝,

--ar 9:16 把画布拉成手机的形状。

罐头好吃,却不含时令阳光。

当所有内容都被标记为“AI 辅助”,世界会不会像反复转录的 MP3,高频失真,只剩一片“文化白噪”?

----

03|产业革命 4.0:机器人走进车间,人类退到键盘后面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解放了肌肉;

第二次,电力点亮了黑夜;

第三次,电脑接管了账本;

第四次,AI 开始代劳我们的思考与表达。

于是出现一种新工种——Prompt 工人:

他们不会敲代码,也不懂艺术史,

却知道如何用 157 个英文单词让 MJ 画出“莫奈光影下的赛博重庆”。

他们按件计酬:一条 10 万 + 爆款 300 元,一张电商主图 5 元。

灵魂被拆成标签,想象力按字数收费。

当“操作 AI”成为核心生产力,人类会不会像 19 世纪被机器替代的纺织工,只能站在流水线尽头,看算法替自己“活”得精彩纷呈?

----

04|留下“人味”的 3 个野办法

1.  故意写错

让句子断在半路,像写到激动处突然哽咽;

让相机失焦,留下一粒灰尘。

完美属于机器,瑕疵才属于人。

2.  记录不可生成的瞬间

今天出门,晚风把桂花香摔进我怀里——

这一秒的湿度、温度、心率,任何大模型都无法复现。

把感官调到 4K,世界自会提供独一无二的训练集。

3.  做“反效率”的事

手抄一整首《诗经》,用钢笔给 10 年后的自己写封信,

在即时通讯时代寄一张跨洋明信片。

时间成本越高,痕迹越难被算法抹平。

----

05|尾声:让机器去提速,让人去沉淀

AI 可以帮我们写 100 种标题,

却替我们活不过 1 个真实黄昏;

它能生成 1000 张“完美”笑脸,

却拍不出妈妈眼角那道 62 岁的皱纹。

所以,别急着把今天外包给算法。

留一点空白给迟钝的笔尖,

留一点哽咽给未完成的句子,

留一点迷路给没有导航的老城区。

世界不需要更多“完美内容”,

世界需要“你曾亲自路过”的证据。

今天 9 月 25 日,我决定启用 AI 写日记。

同时,

我会用掉 3 张信纸、1 根墨囊,

在结尾画一个歪斜的笑脸——

那是我留给宇宙的指纹,

也是机器永远学不会复制的

人类瑕疵。

----

#把灵魂塞进Prompt 系列 01

如果你也想留下“不可生成”的瞬间,欢迎评论区手写一句话,

别让算法替你说完余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