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砚把初中语文课本塞进床底时,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十六岁的他盯着书桌前 “退学申请已批复” 的通知,喉结动了动 —— 从初一入学起,他就怕极了课堂上的提问,老师叫到名字时,他会浑身发抖说不出话;小组讨论时,他总躲在角落不敢抬头。直到初三上学期,他因 “长期无法参与课堂互动” 被建议休学,思来想去,还是主动提交了退学申请。
辍学后的日子,陈砚把自己关在家里,唯一的乐趣是拆修旧家电。邻居张奶奶知道他手巧,有次把家里坏了的老式卤锅搬来:“砚娃,能帮奶奶看看不?这锅用了十年,卤出来的肉最香。” 陈砚蹲在院子里,拆开卤锅的加热线圈,用万用表测了测,发现是线路接触不良。两个小时后,卤锅重新冒出热气,张奶奶煮了块五花肉试了试,笑着说:“跟以前一样香!”
那天傍晚,张奶奶留他吃卤肉,说起自己以前在国营饭店当卤味师傅的事:“以前饭店里的卤锅、蒸笼坏了,都靠专门的师傅修,现在会这手艺的人少喽。我听老同事说,西安有个新东方,不仅教做菜,还教修烹饪设备,不用看学历,你这手巧劲儿,去了肯定行。”
陈砚握着筷子的手顿了顿。他从没想过,自己拆修家电的爱好,还能和 “工作” 扯上关系。当晚,他在网上搜 “西安新东方 烹饪设备维护”,招生页面上的视频让他挪不开眼 —— 实训车间里,学生们围着老式卤锅、大型蒸笼,老师拿着扳手示范:“先检查线路接头,再测加热管电阻,步骤不能乱。” 视频里还有学生一边修烤箱,一边跟着学做简单的点心,既有他喜欢的 “拆修”,又有新鲜的 “烹饪”,这让他心里泛起了从未有过的期待。
“我想去学修烹饪设备。” 陈砚跟母亲说时,母亲正帮他整理修好的旧收音机,沉默了很久才说:“你怕见人,去了学校能行不?” 陈砚没说话,只是第二天一早,把自己修好的五台旧家电搬到了院子里 —— 这是他能证明 “自己能做好一件事” 的唯一方式。
一周后,母亲陪着陈砚去了西安新东方。招生老师看出他的拘谨,没多问,直接带他去了烹饪设备实训车间:“今天体验修小型卤锅,试试?” 陈砚蹲在设备前,手指碰到熟悉的线路时,紧张感渐渐消失。他按照平时修家电的步骤,很快找出了卤锅的故障点,老师在旁边点头:“很专业,比很多学了半年的学员还熟练。”
体验课的后半段,老师还教他做了简单的卤鸡爪。陈砚看着自己修好的卤锅慢慢冒出热气,鸡爪在卤汁里渐渐染上棕红,突然觉得很踏实 —— 这是他第一次在 “和人互动” 之外,感受到 “被需要” 的滋味。
“我们开了‘烹饪设备维护与中式卤味制作’双轨班,专门针对喜欢动手的学员。” 老师拿出课程表,“一半时间学修卤锅、烤箱、蒸笼,一半时间学做卤味、酱菜,毕业时能拿到设备维修证和烹饪技能证。很多餐厅都缺这种‘又会修又会做’的师傅,你不用跟太多人打交道,专注做技术就行。”
离开学校时,夕阳把实训车间的窗户染成了暖黄色。陈砚手里攥着报名单,口袋里装着老师送他的小型万用表 —— 他终于明白,初中辍学不是 “人生的终点”,像西安新东方这样的学校,给了他这样 “内向却手巧” 的人一条全新的路。卤锅旁的每一次拆解、每一次调试,每一次看着卤汁慢慢沸腾,都在为他铺就一条靠技术立足的新航线,这条路上没有他害怕的 “课堂提问”,只有他能掌控的 “工具” 和 “味道”,还有属于自己的踏实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