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书店,最忆是新华。

80年代新华书店

最近忙于与厦门新华书店合作设计打造文创产品,让我又一次对这家老字号的国营书店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能够“席地而坐”的新华书店

小时候对新华书店的印象,就是教材教辅的专供门店,语文课本丢了也只有新华书店能买到,还有几乎人手一本的新华字典。

作为老字号的国营书店,新华书店是很多人的阅读启蒙之地——书架一排挨着一排,中间留出约两米宽的通道,书籍分门别类码在一起;人们盘腿席地,背靠着书架,孜孜不倦地品读着“书卷多情似故人”的滋味。承载这份记忆的,就是新华书店。

1937年,新华书店在延安清凉山万佛洞成立。
1949年1月的天津解放,书店同志穿越雷区前往市区建店。战争时期和建设时期的一次次历练,造就了新华人的传统——自我牺牲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1937年4月,他成立于延安清凉山上,之后,“毛体”书写的“新华书店”四个大字遍布了各个城市,成为几代人抹不去的情怀。

从延河之滨的清凉山下到华北平原的西柏坡,从1937年的一个石窟到今天遍布全国的13000多家门店。年已耄耋,筚路蓝缕,苦难辉煌,一路走来……新华书店——这个在中国妇孺皆知,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关怀的书店。

远的不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出生的中国人,谁的脑海里没有关于新华书店的记忆?红旗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谁的人生轨迹中缺少新华书店潜在的影响?

新华书店见证了改革开放后,整个民族传承文化、追求新知的历程

新华书店的存在,使文化知识的普及,阅读效率的提高成为可能。历史证明,人类文明需要文化的滋养,社会进步需要知识的推动。人类社会如果只认同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社会发展如果只能解决肉体的温饱而不能满足精神的饥渴,那么,这个社会只能是停留在茹毛饮血的原始阶段。

以文字为主要内容的图书的出现,加快了人类的进化,把社会推向了一个比一个更高的新层次、新境界。这期间,以传播文化为基本功能的书店,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担当了主要角色。书店的存在,书店的意义,有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客观价值。

近些年来,尽管实体书店普遍遭遇电商网店日甚一日的冲击,出版物发行指数持续下滑,但新华书店出版物发行的主渠道地位没有改变,使命坚守和文化担当没有改变。在当前实体书店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下,它们顺应形势,积极变革,正在向复合型、开放式、多元化的经营模式迈进。

新华书店厦门中山店
多元化经营
书店内墙绘闽南古厝---红砖与燕尾脊,极具闽南味道

新华书店,从延安走来的他,带着担当和创新,闪耀着光芒——计划经济时代,他走出了自己的路子,让大批优秀书籍对接井喷的阅读需求;当面临着互联网冲击,大部分实体书店难扛压力时,他又逆势而上,重新定义阅读方式。他的历程,记录着国人与书的故事;他的努力,反映着对文化的坚守,回应着时代的命题。

互联网的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成为了低头族,而且现在的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在快节奏的时代,有时停下来走进书店阅读一本纸质书,也是一种享受。世界太累了,不如让我们去新华书店“盘腿席地”,抽空休息一下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