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酝酿好几天了,可是没有及时写下时这种情绪就淡了,忙忙碌碌的日子好像一切也没那么悲伤,自己也不过凡尘俗世里为着生活奔波的人,别无其他。
一直自诩记录文字纯属爱好,和流水无异,只是情感丰富的一种倾诉载体罢了。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把写文字当作一个饭碗来端,所以也似乎从来没有去争取过此类的工作。走上工作时,突然发现自己一无是处,曾经心比天高,在现实你什么也不是,大多数人只会以最后的结果在判断你优秀与否。日子兜兜转转,也或许是在与小孩子朝朝夕夕的相处里发现自己好多状态又回到了小时候,在赤裸裸的现实面前,你什么才能也没有,有的只是这一腔的热血与抱负。
犹记得小时候,书籍贫瘠,捧到任何一本书都爱不释手,一年级的时候太超前买了一本800字的作文,兴许是日子太乏味了,那本作文选也被我从头到尾啃了个遍,后来也慢慢看姐姐买的1000字的作文选。真正接触到名著貌似还是四年级去数学老师家做客,借了本《绿野仙踪》,从此才真正开启热爱名著之门。那天在搜索报纸的排版,无意想起小学二三年级捧着一堆过期的文学报,好像是《小花朵》,网上搜索了下,早已没有下落,也许不过是那时小乡镇自己出版的报纸罢了,可是想起那么小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很自觉做这些事自己都有点感动。
五六年级班级办了个图书角,也没几本书,除了同学自愿捐献的《一千零一夜》《三百六十五夜》之类的童话书也没有其他较深奥的文字了,可较真的是,即便好几本书里的故事重复,也要每一本都借来再读一遍才甘心。图书角还有一些薄薄的唐诗、宋词、元曲,是班主任放在那里的,每个晚上都要借回去一字一句把所有诗抄下来,很遗憾,到现在会背的诗词寥寥无几,说来只是感叹那个执着较真的自己而已吧。
还有一个我自己一度觉得非常好的习惯,从四年级开始写日记,写到大三,前后经历了十几年的时光,除了中间断断续续,至少有五年的时间是持续的。也说不上日记给我带来了多大的益处,就是在高中语文屡屡要写作文的时候不怕写不动废话,快的时候一篇作文1000字用不到20分钟。我还是那句话,写日记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特殊的倾诉朋友,她会倾听你所有的不快,也包容你所有的过错。你在日记里时而悲伤,时而愤怒,时而开心,时而郁闷,为的不过是生活那些琐碎的事,可就是你的生活,你记录着它的点点滴滴,当你打开日记时就是打开了一扇扇记忆之门,当时的一幕幕就在脑海里回放。
回归正题,不知不觉回忆了自己一路在求学路上的认真,只是闲暇时候回想对自己的一种鞭策吧。
每周从南安坐车回长坑的路上,思绪就特别复杂,车上的人上上下下,可是没有一个人和我的情境是相似的吧。也许在教招这条路上在别人看来多少还是幸运的,有了个所谓稳定的“铁饭碗”,不用发愁明天在哪里。教师职业在外人看来也是假期多,事情少,轻松,压力小。这些诸如他人认为都不想辩解,所谓隔行如隔山,自己大多时候看待其他职业也会这样想,非常正常。
我不是个善于隐藏的人,可是我从来不愿去提起“长坑”“乡下”“乡村教师”等字眼。说不清也算不上虚荣,就觉得没有人会去在意你在哪里,混得怎样,所有生活不过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真心关心你的人问你“怎么了”不过想知道你过得怎么不好了。请原谅我此处这么悲观,忆曾经我也是个多么相信爱的孩子,长大要为了劳动人民立功劳的。
在车上坐着,睡了一觉又一觉,醒来已经在绕山头,数着过一个了,这里是哪里哪里了。我是来自乡下的孩子,小时候雾稍微迷绕一点时,小作文就会写自己仿佛置身于仙境当中,洋洋自得。来到这里,近来纷乱的春雨,山里更是大雾缭绕,那天下山坐在后车座,眼前朦胧一片,车上的人都非常安静,生怕一不小心让司机分了心,就有生命之危,才发现小时候那仙境与这里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以前觉得“泥石流”就不过是地理书上的一个名词而已,隐隐担忧家后门那个小山坡树木砍伐得那么严重,万一发生泥石流怎么办,事实是我想太多,很多因素都不具备。来这里,路上隔三差五发生坍塌是常事。举这两个例子只是替自己觉得难过,颠沛流离,所爱的人分散在各处,自己还要为了生活跋山涉水。
身边的人都会告诉我,习惯就好了。习惯就好了,五个字多么轻巧,可是我做不到,尤其是每周坐车一程一程往上爬山头时就很想哭,夜幕降临,前方没有一盏我熟悉的的灯火在等我,可是我还是要义无反顾地前进;尤其是每次深夜一个人躺在床上,想着那些想要烙进生命的人离得那么远,小小的欢聚都那么难。
夜又深了,关闭一扇门,打开一盏灯,翻开一页故事,往事扑面而来,我不是在写故事的人,只是一个正在经历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