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写过一篇短篇小说《沉重的时刻》,其中有些文字,对于当下坚持日更的我来说,感同身受。
钟声警告他,夜是多么深了,但同时也很慈祥地告诉他,沉重的时刻结束了。他轻松地呼吸了一下,他的嘴唇紧闭起来,他走过去拿起了笔,——不要胡思乱想,他是想得太深了,不应该胡思乱想,不要走向混乱,至少不要在那里停住,而是要从混乱中走向光明。这样他就可以找到形式。不要胡思乱想!要工作!划定界线,舍弃一些东西,创造一些东西,完成它!
每天的这个时候,我都在苦思冥想,到底要写些什么。。。
真的完成了,这痛苦中产生的作品。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看吧,只要能完成,它也就是好的。
而当你真正写完一篇达字标的文章时,那种畅快,轻松,你无以想像。但完稿后,却又有种忧伤。为写而写,让自己落入了无意义的虚空里。我其实讨厌这样。如果你的文字毫无意义,又何必存在!这令我羞愧,又尴尬,仿佛是得了不及格的卷子,而老师刚好站在你旁边。
好吧,如果你还想继续写下去。就只能发奋学习这一条路可走。只有这样,下次才能考及格。当老师再路过你的座位时,再不用心虚掩卷。
从明天起,我们开启大量输入模式。先以阅读为主。写作类加经典著作,一周至少读三本。读完就写。另外,留意身边的人与事,一切都可以作为素材,请作个有心人。想到什么主意,立即记下来。如果用心观察,处处留意,大概会有写不完的素材。比如今天参加的生日会,几个小朋友之间的交往,他们吃饭的情况,可以猜出这个家庭教育孩子的大致模式。另外,前些天听《蒋勋说红楼》,提到刘姥姥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因为是给了大观园内的人,一个救赎自己的机会。我们平常人,容易陷落到琐碎生活中,甚至被其绑架,这样的我们,是不是也需要一场救赎?这样深入一挖掘,竟都是题材。还有还有,前几日,家中刷墙,那工人的活,细致到让我感叹的地步!屋中每一样东西都来了个全副武装,连墙上的插座孔,及整个门,都被保护起来了。而且还拒绝吃我们的喝我们的,恨不能央求才勉强同意吃我们订的餐饭。这也是个题材。只是每一个都比较散。但若就这某一主题写下去,也是会成文的。
不是这世界没有素材,大概都是缺心才写不出来。
我对这个世界了解的太少了。以后,让书本多来填充自己内心里的虚空。再多走路,去看看别人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再结合自己,谈谈世界,谈谈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属性。
明天,不管北京是否仍是遮天的雾霾,我要给自己换上晴天的心智模式。快乐的生活在这里,晓有兴趣的看一切。为码字,哈哈,很可笑的想法。更为某天无恨的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