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录(七)
原文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
译文
先生又说:“‘格物’的‘格’,如同孟子所说的‘大人格君心’的‘格’,是去除心中不正的念头,使心之全体归于正当。只要意念所到之处,均要革除其不正之处而使心的全体归于正当,即是无时无刻不存养天理,即是穷尽事物的道理。‘天理’就是‘明德’,‘穷理’就是‘明明德’。”
无住居士感悟
如何诚意呢?就是要格物,如何格物呢就去心之不正,全本体之正。
格物就是无时无处在事上省察自己的心,去除不正的心。王阳明讲的事范围很广泛,吃饭、走路、开门、说话、读书都是事。这个功夫后来被发展成为叫慎独,曾国藩讲:“慎独则心泰,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
格物是一种刻意练习,是对心念的刻意练习,时时刻刻盯着自己的心念,每当有一个不善的念头启动,就去除它,如果这个不善的念头没有及时发现,做出了实际行动,那么在每天的反思中,就要深刻地反省,提醒自己以后不要再犯。经过这样的持续可以练习后,意识就极其敏锐,每当有不善的念头升起,就去除它,这样就可以让自己的心时时刻刻光明,就达到了致良知的目标。
如果我们不去做格物的功夫,那么我们只有在遇到挫折,遇到他人给我们的反馈之后,我们才会去反思,革除不善的念头。而当我们做了格物的功夫,就不会让不善的念头发展成行动,造成不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