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笔记9——格物是一种刻意练习

徐爱录(七)

原文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

译文

先生又说:“‘格物’的‘格’,如同孟子所说的‘大人格君心’的‘格’,是去除心中不正的念头,使心之全体归于正当。只要意念所到之处,均要革除其不正之处而使心的全体归于正当,即是无时无刻不存养天理,即是穷尽事物的道理。‘天理’就是‘明德’,‘穷理’就是‘明明德’。”

无住居士感悟

如何诚意呢?就是要格物,如何格物呢就去心之不正,全本体之正。

格物就是无时无处在事上省察自己的心,去除不正的心。王阳明讲的事范围很广泛,吃饭、走路、开门、说话、读书都是事。这个功夫后来被发展成为叫慎独,曾国藩讲:“慎独则心泰,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

格物是一种刻意练习,是对心念的刻意练习,时时刻刻盯着自己的心念,每当有一个不善的念头启动,就去除它,如果这个不善的念头没有及时发现,做出了实际行动,那么在每天的反思中,就要深刻地反省,提醒自己以后不要再犯。经过这样的持续可以练习后,意识就极其敏锐,每当有不善的念头升起,就去除它,这样就可以让自己的心时时刻刻光明,就达到了致良知的目标。

如果我们不去做格物的功夫,那么我们只有在遇到挫折,遇到他人给我们的反馈之后,我们才会去反思,革除不善的念头。而当我们做了格物的功夫,就不会让不善的念头发展成行动,造成不好的结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导读: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个时代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顶点。王阳明那神奇莫测的智...
    小播读书阅读 35,854评论 4 144
  • 我还道行不深,修养不够,对于这种需要经营才能维持的爱情,保持距离才能让我具有魅力,我没有信心做到来去自如,现在还没...
  • 为了了解家长们的重视程度,娃儿们的听课效果,我加班加点,把第一单元的考卷批改完,并且发下去,让娃儿们给家长...
    碧水蓝天1933阅读 332评论 0 0
  • 我们都不是含着金勺子出生的人,那么物质的贫乏窘迫也常常光顾我们,它会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心惊肉跳的画面,同时让我们深...
    唐薇阅读 472评论 3 1
  • 今天去了碧沙岗公园,龙子湖公园,大城市里没什么好的景点,但是可以散心,玩的地方不多,大城市是赚钱的地方。 我下次出...
    翔于阅读 22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