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表明,从小学就调皮捣蛋的孩子,日后行为出格的几率更大。为了避免熊孩子误入歧途,教育史上,学校曾配合家长,对熊孩子实施过广泛的行为干预。结果,接受干预的熊孩子,行为的规范程度整体改善,但细观查,干预的具体效果起伏不定。
多年来,科学家大多关注行为干预的效果,其实,弄清淘气行为的具体影响因素,才是攻克熊孩子的关键。人们对信息的不同处理方式,导致了不同的行为表现,根据Crick & Dodge的社会信息进程理论,信息交流可归结为经典六步法:
1. 线索读取,收集语言/非语言的迹象,如命令、肢体动作、表情等。
2. 信息理解,赋予这些迹象社会意义,如对方可能很开心,或生气了。
3. 反应选择,经判断,脑海里形成数个行动方案。
4. 反应决定,权衡利弊后,最终选择一个行动方案。
5. 行动,熊孩子开始闹腾了。
6. 行动的自我评估,事后,熊孩子能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呢?
有同类困扰?赶快在线咨询吧!
经典六步法中,第一步便指向了认知方面。熊孩子的问题,首先是不懂得为他人着想,所以才会忽略掉外界的批评,进而对他人的态度产生误解、曲解,采取许多不合适的行动。“我不知道这么做会让妈妈生气”“我只想弄个恶作剧玩玩”等,是熊孩子兴风作浪的常用借口。
实验证明,熊孩子普遍难以为他人着想,甚至持与真实状况相反的观点。有时候,熊孩子怀着善意的愿望,却弄巧成拙。他们撒娇吸引关注,表现为闹腾。他们装饰房间,表现为随手涂鸦。老师家长不胜其烦,铺天盖地的责骂,让熊孩子感到迷茫又委屈。
另一群科学家,则从举止方面入手,试图培养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实验证明,举止干预对熊孩子的行为矫治效果,比认知干预显著得多。自控能力与经典六步法的后两步,联系密切。满足延迟训练、冲动抑制训练,以及奖惩刺激,均能帮助熊孩子塑造自控能力,引导他们去考虑自身行为的后果。
不过,认知干预也并非毫无作用。科学家跟踪调研后发现,认知干预的效果,大约一年才会显现。换而言之,对熊孩子的说服教育工作,依然不可马虎,需长远计议。成长没有捷径。学习自我控制,或能迅速改变熊孩子的行为。随着年龄增长,渐渐变得通情达理了,那时候,往日的熊孩子方能完成内心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