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知道这本书的时候,是因为很多人的推荐,几年后无意看到,决定要用两天时间把它看完。
在这之前,我以为它是一本满满的“干”货,会收获很多在设计领域实际运用中的技巧及逻辑经验;读完才领悟到它是点醒你突破“思维禁锢”的一本书,无论如何,这本书讲的绝不单单是设计,随着一页一页的翻阅,就像跟着走完了一条长河,所带来的启发和思考是需要静下来去细细品味的...
在当今的设计行业中,充斥着许许多多的“规范”“技巧”“模板”“思维套路”... 这些套路培养了大众的“视感”,人们往往会通过一些标志、颜色、质感来推测出这个产品是什么,也可以做出大概的分类;在这些行业规律中衍生出越来越多“中规中矩”的设计人,时代与科技的进步和持续发展促使人们对视觉及感知体验期望也一直在提高,我们往往在去满足用户的过程中附加了太多累赘,而忘了其本质。
这本书其实很精简易懂,行外人也能感受到它的力量与思想。原研哉前辈以自己在行业内大量的设计案例展示加以引导阐述,我仿佛一个穿越到场景的隐形观众,见证及静静的感受着创作的思维和过程,在品鉴时稍微的一个提点,给我们一种「呀!这实在神奇了」的惊喜。
“RE-DESIGN”再设计,原研哉先生在书的第二章提出这个概念,“RE-DESIGN “展主要针对于人们所熟悉的日常用品进行了二次设计,打破了这些物品在社会中的共同认知; 不管是“四角形卷筒卫生纸”“为了纪念日的火柴”或是“提线木偶茶包”,都让我觉得有趣极了。
如果只是粗略的欣赏这些再设计,也许会眼前一亮,暗叹「原来还可以这样」,同时也会下意识的与原设计做比较而引发疑惑。但其实,如果用心感受会明白“RE-DESIGN”意不在于与原设计媲美,而是引导人们重新审视已存在的日常用品设计,引发对身边最平常事物的设计思考,在差异中发现设计的意义。
MUJI的一个标志性海报是一条象征着“虚无”概念的“地平线”,空无一物但又蕴涵所有,它想要做的,是带给消费者一种“这样就好”的满足感。定位理论之父· 里斯说过:“品牌是根橡皮筋,你舒展一个品种,它就多一份疲弱”。“无”却是品牌的无限延伸,以无胜有。
为了追求“虚无”,不管是从理念提出或是取景的过程都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当然最后呈现的效果也足够的震撼;拍摄过程中的种种艰难与不畏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让我意识到追求与传达,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本就追求虚无,却又耗费如此,又是否或多少有对“无”谄媚的嫌疑呢?
信息之美包含了“清晰”“独创”“幽默”,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途径可以实现信息之美。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越来越关注信息的品质,却逐渐缺少了对“美”的探索...
上周,趁着还未完全溜走的夏意,我去了一个风景怡人的小岛上游玩,触动我的不是美丽的景致或海鲜的美味,而是流动的风、海浪拍打着巨石激起的阵阵浪花、手指轻轻摩擦树木的触感以及温润的空气。
每一个生物、植物或是物品,都聚集了众多的信息,在其衍生的过程中散发着“生命之美”,静下来去感受会发现不一样的感觉,并不是提倡盲目的去美化自然,但希望可以得到启发,去思考“信息之美”。
这本书读下来是很轻松惬意的,它没有过多的知识点需要你去高度集中学习,但翻开前几页就会不知不觉的吸引你进入到它的场景中去,就像在读一个悠长的故事,安静的又富含蕴味。以一种参与者的身份来引起共鸣、引发思考。它就像是一个“引子”,但需要你自己去输出“成果”。
原研哉前辈在书中的一些案例都非常的富有意义,但事实上,有些作品最终的成果输出却偏离了原有的思路,例如2005年日本的“世博会”设计。我也非常的能够理解,做为设计人,这种情况已经屡见不鲜。有时候会惋惜,但静下来想想,设计本是围绕着各种因素展开的,真实的经验告诉我只有设计思维是远远不够的,产品思维、运营思维、商业思维等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当然我是以一个UI设计师的角色来思考的,个人启发并不代表设计行业。
回归现实,让思绪慢下来,少一些焦虑浮躁,静静的去感受时代的变革,感受生活的魅力,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设计师,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若我们能以满怀新鲜的眼神去观照日常,“设计”的意义定会超越技术层面,为我们的生活观与人生观注入力量。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