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车的时候,洗澡的时候,上厕所的时候,或者是睡前未眠的那一刻,我们总是容易不经意间陷入一种对生活的思考,但是,这样的时间非常短暂,很快,我们的思想就会因为另外一件事情的插入而停止,我们能够思考的范围和深度也因此而有限。
《我与地坛》最初是课本上的一篇文章,对于文章的具体内容早就记不清了,似乎是作者在双腿残疾后经常逛地坛,由此引发的一些感想吧。当时的我对于文章要表达给我们的内容能理解的也就这些,甚至还觉得不过是作者的一些牢骚罢了。
今天,我又读了一遍《我与地坛》,一共七篇文字,读完之后,我的想法不在和以前一样了,甚至如果不写这篇读后感都觉得自己实在太不珍惜作者十五年的思想积淀了。
因为作者双腿瘫痪,起初的日子充满了沮丧和绝望,随着时间的流逝,到后来作者慢慢开始看书写书,作者有大约十五年的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地坛度过,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去看地坛的日出日落,去看周围的花鸟鱼虫,他更像是一位地坛的“土地公公”,身在地坛,又像是在地坛之外,窥视着地坛的蛛丝马迹,风吹草动,经历着地坛一年又一年的四季轮回。而他,也在十多年的守护中,拥有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岁月流逝之后,懂得了更多我们一般人未曾想过的人生箴言。
文章中几次对地坛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不管是瓢虫、蚂蚁或者是露珠,每一处描写都写的非常传神、灵巧,对于这些文字,我们除了对作家对环境的描绘功底的赞叹,真正打动我的是作者的观察,他不像一些小说,情节是靠作者大脑的想象,作者的每一次描绘,都无不体现出他对园子多年的观察,他对园子太熟悉了,他了解园子就像了解自己一样,太熟悉了,任何一个细节都逃不出他的双眼。而我们,对于我们所处的环境,有多少时候认真观察过呢,对于我们的周围,我们真正能知道的又有多少呢,对于生活,我们有的时候总是用心太少。
除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之外,《我与地坛》最能打动我的就是他给我们的启示,他用他十五年轮椅上的思考来弥补我们的思考,他用双腿的不幸所引起的对人生的赞美,提醒我们是多么幸福,告诫我们应该多么珍惜我们拥有的人生。
我与地坛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必须把这段文字,放在这里,因为关于人活着的问题,是思考的基础,毕竟只有活着才有人生。一个人,出生了,便携带了一份责任,那就是父母亲人,是我们此生不可能推卸的责任,这一切上帝在我们出生的时候就决定了,有的人觉得生活太过疲惫,人生太过凄苦,于是选择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我觉得这样的想法本就错误,所有的责任于我们自身而言其实并不是拖累,并不是负担,我们为他们所作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我们自己。我们让身边的人幸福,从而收获温暖,只有这样,我们每个人才不会孤独。
选择自杀的人,也许在瞬间解救了自己,觉得死了就一了百了,结束了所有的痛苦哀伤还有艰难,殊不知活着即是希望,多少人想活着却抵不过疾病的折磨厄运的降临。
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存在即合理。倘若生活中没有了什么难过的事情(尽管这是不可能的),自然也不会体会到开心幸福了。幸福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比。
作者用轮椅上十五年的时间去看地坛,用我们常人所没有的时间去思考人生,用地坛十五年静如止水的时间去看流年,像一位园神一样守护着地坛也守护着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