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乡下,停电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如同吃饭穿衣一般,是浸入骨髓里的印记。
于是乎,蜡烛的存在有着其无可替代的意义。
记忆中,家里最常用的是白色的蜡烛,一包十支的那种,在停电的晚上,大半支足以支撑起一个家庭的照明。出于节约的缘故(亦或是没钱的缘故),大人们通常只在主房间里点起一支。借着微弱的烛光,爸爸在一旁看书,妈妈在一旁缝补,哥哥和我则是在土炕上抢着仅有的玩具。偶尔,爸爸也会读《故事会》中的文字给我们听,小哥俩则一脸崇拜的看着爸爸,而妈妈也会停下手中的活计,一同听着书里的故事,一篇不够,还会缠着爸爸接着读,直到趴在炕上睡着了为止。亦或,一家人则在院子里铺起羊毛毡,垫好被褥,一同吹夏日的风、看天上的月、数空中的星,或者聊一些村里的家长里短,换来的则是次日清晨被露水微湿的脸颊和眉眼。冬日里反倒更加有趣,点起蜡烛,一家人围着火炉,烤红薯、烤土豆、烤大蒜、还有煮熟的羊肉,拿细细的铁丝串一串,挂在炉膛里,烤熟时的油滋滋往下掉,那叫一个香啊,瞬间激起的火焰可以照亮小半个房间。
而今天,在这个突然断电的夜晚,当哄着自己的小朋友睡熟,思绪却飞到了遥远的地方,我梦里的故乡。在那《西北偏北》的地方,我的亲人们,你们是否也像我一样,可有过片刻的惆怅?是否也像我一样,因为沧桑而改变了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