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我想树立一个榜样”
比尔·盖茨热衷慈善事业,与妻子梅琳达一起创办了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规模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十倍,是福特基金会的三倍, 超过了曾是世界最大慈善机构的韦尔科姆基金会。
基金会提供多种形式的赞助,致力于改善全球的医疗卫生及教育状况。
他们已经向世界健康组织捐款三十亿美元,帮助ai症和艾zi病患者摆脱困境。
比尔·盖茨的乐善好施始于家庭的影响。
盖茨比大多数前辈慈善家都年轻得多,因此他挣钱和捐钱是同步进行的。
处于上层中产阶级的父母是小区团体募集资金的志愿者,盖茨小时候在西雅图的大街上卖坚果为童子军筹集资金,一家人经常在吃饭时讨论募集到的资金该怎么用。
当微软开始挣钱时,母亲最先鼓励他考虑慈善事业。
他很赞同超级资本家沃伦·巴菲特的观点,认为把财富留给孩子们没有一点好处。
所以,他决定在去世之前把财富都捐出去。一般来说,盖茨每周花六十个小时处理微软的业务,再用十个小时忙基金会的事情。
他让三个孩子明白,世界上有很多穷孩子缺衣少穿,而他们却幸运得多,应该为慈善事业做一点贡献。
他很耐心地培养孩子的爱心。
一次,他帮助四岁的儿子罗里组织
一个小规模的志愿项目,为无家可归的人募集用具包,在里面放些牙膏牙刷之类的东西。
一个生意人兼理想主义慈善家的比尔·盖茨认为,并不是每个资本家都会选择把自己百分之九十五的钱拿出来帮助最贫困的国家,他希望能树立一个榜样,让人们知道钱用的是地方。
做善事越多,感觉就越好, 所以,他“白天拼命挣钱,晚上又把钱捐出去”。
他表示,“在有生之年, 打算将四百八十多亿美元的财富全部捐献给社会。”
罗里说:“这太好了,爸爸。可是既然这些人没有家, 那为什么不给他们家呢?”
他笑着说:“问得好,但是一个家需要更多一点的钱,不过基本上你是对的。”
为此,英国政府宣布,盖茨对英国企业、就业、教育和志愿服务部门的杰出贡献足以赢得爵士头衔。
2008年,比尔·盖茨退休,他表示,将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基金会,关注全球的健康与教育公益事业。
犹太人的古老智慧
犹太经典记载:“你能施舍多少钱,就有多少财富。”
所以犹太人从小教育孩子,慈善救济是一种正义、义务、投资,而不是基于爱心或同情心。
一切众生受到苦难,都应当予以救助,而不是受施者必须得到布施者的喜爱或同情心。
这种布施的智慧,接近佛法的三轮体空,平等对待的空性布施法。
尽管犹太人历史上经过三次大苦难、大迁徙——公元初年遭受罗马帝国的残杀,被迫迁徙到北欧;公元十五世纪,西班牙宗教大迫害,流离到东欧;
二战纳粹大屠杀,约有四百万人迁徙到M国东岸各州——但是由于经典的启发,他们一直未改变救济的善心、美德。
现在,M国六百万犹太人,只占M国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三,但是他们在M国成立的无息、无抵押贷款协会有上百家,作为创业基金与急难救助之用。
M国前一百位大慈善家中,犹太人就占了百分之三十五,相应的,犹太人的受教育程度非常高,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习俗,但布施这种拔苦与乐的善心善行却不分国度、种族、肤色,这是这个世界共同的语言,把整个世界联结成一个统一的生命体。
据《商业周刊》统计,世界顶级富豪们没有把钱“窖藏” 起来,而是慷慨用于慈善事业,并认为比留给子孙更有意义。
这个世界,谁布施得越多,谁的财富越广大。
从现象上看,富豪们似乎都一样,因为有钱才能捐钱布施,布施对他们来说轻而易举。
但很少有人思考,他们特别富有的原因是什么。
你能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谋福利,成就他人,自己的收获往往会更多,聚集的力量也更大,能做的事业也更宽广。
越能奉献的人,将来拥有的就越多,而且不用刻意,它是自然而然就会来。
越布施就越富有,这就是宇宙财富的运转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