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访校及访校交流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思考,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所访学校做的“真教育”。具体来说,我们发现不少学校都会将“每一个孩子都很重要”作为其重要的办学理念之一,起初看到这些理念并不以为然,且内心不免泛起“嗤之以鼻”的涟漪,要知道长期泡在国内教育行列的我们对这种标语和口号见多了,腻了,对比不少学校与其口号名不副实的实际行动,此类口号愈发让人心生“厌恶”之感,见到后唯恐避之不及。
但随着走访的深入,英国学校对这一理念的践行及具体做法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对这一口号又重燃教育希望,对教育又重拾发展之信心。
一、包容,是最大的尊重
英国是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和谐地生活、学习、工作在一起,起初颇为不解,为何他们会把彼此当做“自家人”而毫无国家、种族裂痕感?到了学校走访之后才发现英国的学校其实就是一个“小联合国”,各种相貌、各种种族的孩子们聚在一起,学校首要提倡的教育就是包容和平等。
小学里的多元文化教育是融入教程里的。比如英国有些小学有“宗教教育”这门课,“宗教教育”并不只是指基督教教育,它其实是多种宗教教育,在这方面学校会邀请不同国家和种族的家长给小朋友讲他们的文化,还请家长做些他们国家和地区的特色食品给小朋友品尝,通过对基督教、穆斯林、佛教等多种宗教的学习和了解,孩子们会对不同信仰的文化增加认识,也会对同学之间不同宗教带来的不同生活习惯及衣着方式等更加包容和理解。
二、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助力发展
由于英国教育体制多提倡“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它提倡各种能力或各种状况的孩子都要在同一所学校学习和生活,因此,在走访的学校中不时会看到自闭症、身体残疾等不同状况的孩子,这就要求学校在对待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及发展时要“因材施教”,当然,这些也是建立在其小班制的前提之下,但其教育理念及践行的力度的确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在学校,为每一个残障学生配备一名教师,实行一对一的全程教育,设置“学校支持与辅导中心”,“学生温暖室”,经常对有学习障碍、健康缺陷、心理疾病和家庭问题的孩子做专门的辅导与关怀。另外,政府鼓励更多优秀教师到具有挑战性的特殊学校工作,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并为此配备专项经费。
对于作业,如果有困难不能按时完成的孩子可以申请延时补交,直到其理解知识并独立完成后再上交也是允许的。
对于课堂,老师充分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发展,将发言的机会尽量给到每个孩子,让每个人都有表达和学习的机会。
对于有特殊情绪的孩子,比如有个老师对待有狂躁症的孩子的做法就是给其三种颜色的纸张:绿色、黄色、红色,教会孩子在课堂上利用纸张颜色的不同向老师表达其情绪的不同状态,绿色代表平静,黄色代表有些烦躁,红色代表极度烦躁,即将爆发。通过不同颜色纸张的情绪表达与暗示,老师能够及时关注到孩子的需求和状态,以备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对于智力有缺陷的孩子,比如我们关注到这个孩子需要上厕所时,一个老师通过一节课的时间一对一教会其上厕所的步骤和要领,整整一节课,一步一步,一遍又一遍,温和而努力,这样的老师和这样的教育让人肃然起敬。
对于刚刚转学有语言障碍或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学校在教室外附近的一处角落设有专门的一对一区域,由专门的助教老师或志愿者对孩子进行一对一辅导,待情况好转后再带进教室,助教坐在其座位旁继续辅助其学习,直到其能够达到正常孩子的平均水平。
三、愿为“你的选择”提供科学、详尽的支持
进入sixth form学习的学生,一般情况下每人只需选择3个科目来学习后参加A’ level的考试,即高考科目,只有特别优秀的学生才选4个科目,这类学生大概占到高考学生的10%左右。尽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目标大学的要求来选科,但是,选对高考科目成功进入University同样尤为重要。在这方面,Blue Coat学校为每个孩子的选科做了充分的准备和详尽的指导,在每年的1-2月,即GCSE考试前的三四个月,课程部门的老师们会把每个孩子入学至今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以得出每个孩子在某些专业上的潜能及优劣势评估依据,接着由课程部门专业且经验丰富的老师对每一个孩子进行面对面指导,据P介绍,这件事就是由她和另外一位同事负责的,她们会每天晚上花3个小时对240名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第一次面谈,主要是依据之前的成绩统计、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目标大学的入学要求进行初步建议与指导,待到8月份,学生的GCSE成绩出来后,老师们再结合每位同学的考试成绩找学生进行第二次面谈指导。在英国,GCSE考试成绩分1-9级,如果学生要选的科目成绩在5级以下,老师一般还会给与建议他们重新选择合适的科目。
四、“孩子的意愿”是父母努力的方向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其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且相互影响。在Blue Coat School访校期间班主任Fei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其女儿的故事:早些年,她的女儿在中学阶段的sixth form选课时发现其所选的课程与其数学课的时间发生了冲突,一门是自己十分喜欢的课,一门是A-level即将要考的重头戏之一-数学,女儿很是纠结,就在这时,作为母亲的Fei毅然支持女儿选了自己喜欢的课,然后花钱请家教在家教其数学,作为一名中国家长,恐怕没有几人能够做到,但在英国,Fei说“要充分尊重女儿的意愿并帮助其实现自己的愿望”,令人感佩!
五、“孩子的需要”是学校课程设置的起点
Fei之所以会提及这段故事,主要源于Blue CoatSchool的课程主管老师P介绍其引导学生选课时的理念—you can choose what you want,据P介绍她们的宗旨就是帮助每一个孩子满足其想要的课程。Blue Coat School共有学生1500名左右,从Year7到Year13,每个年级大约200多人,每一年有3个term学期,她根据每个孩子的选课意愿把每个年级的课程分成ABCD四个block,然后对全校不同专业不同能力的老师进行按需按岗调配,当然,最优秀的师资要优先保障sixth form的专业课程,最后你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有一张属于他自己的课表,天呐,听她介绍到这里时我们都不由自主地吸了一口凉气,就算计算机技术已非常智能先进,但也要人工去设置程序和调配,何其复杂而又艰巨的一项工程啊,每年还要进行三次,简直不敢想象!
我们颇感不解于P对学校课程表安排的“大费周章”,急切地问了她三个问题:“你确定能搞定吗?为什么要这般耗费精力?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对于这些问题,P非常自信且骄傲地说道“首先,我的专业是数学啊,这本就是我擅长的工作,确实充满挑战,但我完成得非常好”话音未落,其爽朗的笑声已响起,何其自信且乐在其中。“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让孩子选其喜欢的、想要的课程,这就是我们的目的,这也是我喜欢这项工作的重要原因。孩子越早去尝试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越能发现自己擅长的专业或热爱的专业,这对他们将来在sixth form或大学甚至其一生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的确,我们在随堂听课时发现每个孩子都有一张“与众不同”的课表,在sixth form的课堂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在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专业课中异常专注、投入,那些对于我们来说难于天书的物理、生物课堂,据观察,没有一个孩子走神或倦怠,无论男生女生都是眼中有光、下笔有力的学霸范式,之所以能够如愿“做自己喜欢的事”,学校在前期以“选你想选的,做你擅长做的”这一理念已为学生做了大量艰巨而有意义的工作。原来,没有任何一种理念是在想象中达成的,也没有任何一种幸福是在口号里实现的,身处其中不免感慨:这里的孩子让人艳羡,这里的老师值得敬佩。
更为令人惊讶的是,该校对有特殊专业需求孩子的课程设置,其校长向我们补充介绍到“假如我们有3-4个孩子想增加一门他们喜欢的专业课,而学生人数又没有达到开课的标准以至于无法配备老师时我们会将这3-4个孩子送往Coventry区域开有此类课程的学校,区域的资源共享让我们更为彻底地满足每一个孩子的需求和愿望。
为了极个别孩子的“舟车劳顿”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英国人对待“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教育的彻底性和严肃性,都说英国人“保守、死板”,看来,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死板”是多么令人感叹和尊重啊!这种情况如果换在国内,多半做这几个孩子的思想工作,劝其“退而求其次”,换一个学校已有的专业,如此,学校和老师皆大欢喜,于孩子来说,当一个人的正向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其消极及负能量会即时滋生并生长,而事实上,我们很少关注到孩子最真实的感受,也许,更多的是不愿、不敢深究和面对……
“每一个孩子都重要”、“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原来这些响亮的口号不止是口号,在英国的一些学校里至少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还有他们为之付诸努力的感动,于我们来说,尽管我们有着班级人数多、应试压力大等诸多条件的限制,但国内一些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只要想去做,还是大有空间可为的。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是人类的希望,他们从小以什么方式被对待,将来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这个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不管前路有多少崎岖,只要一直秉持“尊重并帮助每一个孩子遇见最美的自己”这一美好教育理念,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之后终究会成就人类未来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