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一小节我有话要说。
《品格之路》讲了这么一个理论: 幸福是我们在追求道德目标和培养高尚品格的过程中意外收获的副产品,同时幸福也是一个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培养了高尚的品格,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人生的幸福。
道德+高尚品格=幸福,为什么?这一点何帆老师好像没有过多解释。
“只要我们培养了高尚的品格,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人生的幸福。”那么,幸福是什么?什么样的品格又能被称为“高尚”呢?这句话里的每一个概念都需要想明白。
我比较认同《自下而上》里提到亚当·斯密的观点:道德跟教导的关系不大,跟理性更毫无关系,而是源自人们从小到大在社会中成长,头脑里产生的互惠交换概念。
换句话来说,道德是人们用来交换“惠”的手段。
幸福和道德的确有关,不过不要搞错因果,“幸福”不是副产品,它就是产品。人之所以追求道德培养高尚的品格,最本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所谓的“幸福”。培养高尚的品格是获得“幸福”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一种由世世代代人总结出来的,简单高效的手段。但这种手段不一定每次都灵,它在不断演变。在“低道德”社会,你太讲道德只会增加遭遇不幸的概率。
就拿做生意来说,如果你不讲职业操守,一次两次能损人利己,几次之后还会有人和你合作吗?但如果在那种和别人只有一次性合作机会的情况,如果对方说我有急事你先付钱,我明天再给你发货。这时候你为了给对方行个方便,就很可能被骗。
这个理论更像是一种笨办法:想要幸福,去追求道德、培养更高的品格就好了,不要问为什么。
碰巧不久前我也得出过类似结论:
如果你接受了亚当·斯密这个理论,那文章后面提到的“简历美德”和“悼词美德”其实也就没有太大区别了。我觉得用“估值”和“价值”来说更有意义,“简历美德”的简历可以提升你的估值,让人感觉“这个人可能很牛”。但如果简历是假的或有夸大成分,你的实际价值并没有估值那么高,人们一时半会儿可能发现不了,但时间一久,你的价值多少,终究还是会显露出来。如果你价值真的高,做了很多有价值的事,那么等你死的时候,那些哀悼你的人会记得:“这个人是真有价值,给大家带来这么多好处,我们想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