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奇葩说》的“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不是一种美德”辩题中,各位辩手提到了“灰色地带”的概念。在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细的今天,灰色地带也是不可避免。那么工作中灰色地带是什么样子呢。
某项工作按照平时工作的分工,无法根据明显的职责分配给谁,即被称为“灰色任务”。而在工作环境中,面对灰色任务经常出现的三种应对主要有:①“这活不该我干,领导竟然分给我,真是无奈”,在口头上表示不满,但是并不耽误事务的进度。②“这活不是属于我的,反正不属于我,爱谁谁干”,一种撂挑子心态。③把工作当成对自己的锻炼,什么都干。
哪一种心态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我们要做的是弄清楚自己的发展目标,摸清发展路径,防止成为自己曾讨厌的人。
第一种人可能存在的问题是“费力不讨好”,第二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第三种看起来积极,却存在每天都在干一些不重要的事情的风险。
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单位有老油条领导完全不管,而年轻人一天忙死忙活的还被各种批。
你可以认为这是领导关爱我啊,年轻人么,多干活也没什么,成长是我自己的事情啊。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领导让你干活所付出的成本跟让老油条所付出的成本低很多。
你是否遇到过这事:明明是另一个科室的活,为什么领导会派给我?难道是我好欺负?内心戏太足,还就是因为派给你成本低。此处成本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你的能力还不错,让你做,领导能收到保质保量的工,而让另外的人做,可能推诿扯皮和质量都有待商榷。或者让你做你直接做就可以了,让别人做还得说很多话。二是这个事情大家都不愿意干,而且没有明确的任务分工,交给你做被拒绝的可能性低,领导的成本小。
你以为真的有该谁做不该谁做的事情吗?根据科斯定律
所有的工作最后都会跑到应该他干的人手里。
应该干是怎么划分的,是各种综合因素的考量,有干活成本,有交际成本,有能力因素,有质量因素,总之,当你被“不公平对待”,考虑下这是哪方面的原因,如果跟你的初衷相符,完全可以应用规律,如果并不是你想要的,考虑是否需要遮掩锋芒或者提高其交际成本。
在利用科斯定律时,还要认识到每一类行动都会加强某一类认知。
有一个概念叫反馈环,关于它的描述大约为
某触发器出发动机,无意识地做出行为,这个行为获得了反馈,该反馈可以加强或者衰减触发器对动机的影响阈值。
这个概念的应用目前可以涉及到情绪处理、习惯养成、目标达成等若干领域。
比如说“灰色任务”处理,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灰色任务频繁出现产生的暴躁”这个行为方式的成因及解决方案:人有资源自我和小我自我之分,其中,小我会特别保护自己,不想让自己受伤害;
•当有灰色任务向自己分配(触发器)时,小我瞬间反映(小我总是比资源自我要快),并判断有人对自己产生伤害,这里更多是“这个事件交给我处理之后是否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以后类似的灰色任务会不会还会交给我”;
•于是小我瞬间产生自我保护的需求,并驱动自己产生可以实现保护的动机;
•由于过往做法中,“推诿可以“吓跑”任务”这个解决方案是具有有效性的,于是动机直接调动了这条解决方案的实施;
•这个行为(立刻表现出“受害者”的样子)的投放,把分任务的人吓跑了,于是内在小我满足、解决方案有效的冲动也得到了满足;
•于是强化了“只要有灰色任务反正不属于我”的触发器敏感度;
•再下一次,如果有灰色任务分配给你,就立刻暴躁起来。
以上,完成循环过程,这个人会持续积累触发器的敏感度,并让自己持续成为一个讨厌灰色任务的人。
如何改进呢,就是从循环中找薄弱点,找信念问题、认知问题之后,重调这个循环的具体节点的内容,把灰色任务在认知中拒绝调成“不公平”,而把它看作成长的路径,看成正常事件;当觉得被“灰色任务对待”,考虑下这是哪方面的原因,如果跟初衷相符,则应用规律,如果并不是你想要的,考虑是否需要遮掩锋芒或者提高其交际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