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方可最大限度地完善自我。而正确对待他人的赞语也可及时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使自己少走或不趟弯路,从而达到理想的彼岸。
陈忠实的一部《白鹿原》小说,让他声名大振,许多文学青年慕名前来讨教。一位青年拿着几篇稿子让陈忠实指点,陈忠实觉得稿子很是一般,但看到作者还年轻,且虚心诚恳,就鼓励了几句。没想到这位农村青年回去后一心迷在写作上,什么事也不做,二十多年过去了仅在报纸上发表了几篇豆腐块文章,以致生活贫困。家人朋友劝他放弃,他说:陈忠实表扬过我,他也是写了几十年才出名。对此,陈忠实觉得当初就应该向这位青年说明,不应该一味地鼓励、表扬。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认识不少文学爱好者,有的确在文学创作方面有深厚的潜质,经过努力创作出了一大批有份量有质量的作品,靠文学创作支撑着家庭。但也有一部分人却像上述的那位青年一样,苦苦追求一生,虽然码成了几十万字甚至百万字的“鸿篇巨制”,但由于是自费出书,加之“作品”的“含金量”实在太低,不仅没有收回出版成本,反而给本不富裕的家庭增加了负担,让生活举步维艰。据我所知,这里面的一些人在创作初期都得到过一些“重量级”人物的赞扬和鼓励。虽然一些人的赞语成为“文青”创作的动力,但也给这些年轻人产生了误导,导致这些人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拨、遗恨终生。
其实,现实中的赞语有真诚真实的,有碍于情面的,有恭维奉承的,也有戏说调侃的。我觉得陈忠实当初对该文学青年的赞扬很大程度就是出于礼貌,碍于情面,怕“如实相告”挫伤了那位青年的写作热情,问题是听到赞语之人应该头脑清醒。虽说“有志者,事竟成”,但这个有志者,必定要具有一定的天赋。事实上,凡成大器者,莫不是既有天赋又是后天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达到理想的人生彼岸。
一个人仅有“鸿鹄之志”是不够的,必须对自己的人生目标科学定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看自己是不是做这个事的料”。这个“料”其实就是潜质、天赋。如果不是这块料,就要及时改弦易辙,激流勇退,调转船头,另辟蹊径,不能将别人的一句奉承、一次鼓励、一回表扬奉为“圭臬”,而终身为此“苦撑苦熬”,尤其不要好高骛远。当然,也不能放弃努力、坐等天上掉馅饼。同时,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大师们也不能轻易表扬人,特别是一个人在对自己定位拿不准、请大师们拿脉问诊时,应实事求是评价一个人是“能”还是“不能”,因为大师们的一句话会成为一个人终生追求的精神动力,会让一个有潜质的人成功,也会让一个无天赋的人终生受苦而饱尝苦果。
天天只讲天赋放弃后天努力不对,但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硬要达到某种可望不可及的高度而终身“孜孜以求”,也是不现实、不理智、不明智。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客观审视自己,正确对待他人的赞语,切不可高估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