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甸甸的历史,另样的角度
——浅析张鸿福中篇小说《锡王》
忍不住重读回味,这在我是不多见的;记忆里,阅读中篇小说,没有出现这种现象。掩卷深思,不停地反刍,《锡王》仍然在头脑中盘旋,这或许就是《锡王》带来的吸引力。
《锡王》,是主打历史小说创作的著名作家张鸿福的中篇力作,其作品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左宗棠》等深受人们的喜爱,《左宗棠》畅销再版。
《锡王》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富有传奇色彩的锡王王俊逸。虽然王俊逸挂着一个炫目的牌子:锡王;但其实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只生存在草民中间的小人物而已
能够让人深思的,一定是能够触动心灵的作品。《锡王》,是富有穿透力的作品,而且穿透力分量十足。读者惊讶这不大的篇幅,居然蕴藏一种不亚于长篇巨著的含量;再就是,作者不动声色娓娓道来,居然有着强烈的代入感,引导读者不由自主的深入其中,欲罢不能,似乎不一气读完,就会有无尽的遗憾。
《锡王》,应该是嬴城的过往,也是一段沉甸甸的历史。但刚开始就吸引我的,是开篇对锡的描写:锡的甜的,甘甜甘甜的。
小说开端,就说“锡是甜的”,而且再一次告诉我,锡为什么是甜的。这就足以勾起读者的好奇,不得不继续看下去。
看起来像神话,但能让读者真切感觉到,锡就是甜的,这就是小说作者的功力了。赢城指的是莱芜,稍有知识的人都知道,赢城是莱芜的别称;七十年代出生的莱芜人,大概对锡匠都有印象:一担挑子走天下,走街串巷,流动性特强。我的一个亲戚就是不错的锡匠,曾用一把敲去壶嘴的瓷茶壶,换上一个锡嘴赠予我们,且不露残破痕迹,浑然天成,令我对锡匠的神来之笔啧叹不已。莱芜锡匠多,可以说,莱芜原来就是锡匠盛产的地方。
张鸿福笔下的锡王,却截然不同,因为他们是锡王之家,给乾隆爷的十格格做过陪嫁的,巴拿马拿过世界大奖,手艺空前绝后,自然不需要品尝颠沛流离之苦,等待客户上门就可以了。
但,这绝不是小说的重点,只能算是一个过渡。我粗略把小说脉络梳理了一下:国民党军队溃败前后——日本人的到来——对日本人的恐慌不安以及好奇——初印象,鬼子似乎并不可怕,甚至好感——小林对母亲思念,感动夫妻——慢上弦,紧箍咒越来越紧——文化的入侵——《荷》——朱小三的死——最后的转折。
在这间隔之间,是丰满小说的要点。但小说的主线,大抵如此,表象是锡王王俊逸和日本人小林之间的纠葛,但却暗示着宏大的场面,两个民族间的较量。
既然小说题目就是《锡王》,锡王工艺就必不可少,成了小说最重要的主线。王俊逸是一个“锡痴”,除了醉心他的锡雕,似乎对其他都漠不关心,只想把祖宗的手艺传流下去,发扬光大。
关于小林,小说作者以历史学家的冷静,客观的描绘出“王俊逸 ”的最初看法:
对嬴城人来说,那咔咔的皮鞋声,就是鬼子留给他们的第一印象。
(……略)
孩子们都想吃糖,不想走,但又不敢拿。日本鬼子就一人一块分给他们,然后继续巡逻。
(……略)
大家都有些懵了,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兴师动众把人集合起来,一不要钱,二不要粮,竟然只是要求开业,而且还半年不纳税。这几十年了,从来没碰到过这样的好事。
(……略)
不管怎么说,日本人办了件大好事,这么多任县长,都顾着敛钱,谁来管积水不积水。
之所以摘录这么多的内容,是因为这正是小说作者的严谨之处,也是和别的抗战小说的截然不同;作为读者,说起鬼子,差不多都会浮现出战火纷飞血腥镜头,但《锡王》却截然不同;作者似乎只是在平静的叙说,远离了战争场面,让人折服;对此,读者甚至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实感。
这并不奇怪,因为《锡王》让读者感受到,这恍惚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既属于民间的,更是发生在芸芸众生。
这正是小说作者的高明之处:客观说明事实,并写出别人想不到或不敢想的事实。读这样的历史,唯一的感受就是真实,无比的真是。
似乎是和抗日神剧背道而驰,作者是不是在为日本鬼子擦胭脂抹香粉?但我已经拍案叫绝了。
关于煽情,这似乎是当今小说创作必不可少的手段;纵观《锡王》全文,丝毫看不出特意的煽情,但却能让读者情不自禁把自己融入到小说中。这是高明大师和一般作家的不同之处,这一点,张鸿福做的游刃有余。
给小林的母亲塑像,同样无比精彩。王俊逸“痴”,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了让锡雕作品完美无缺,王俊逸竟然让妻子穿上日本女人的和服,当做王俊逸的模特。在这小小的县城,王俊逸的做法,甚至不惜背上汉奸的骂名,但王俊逸却根本不在乎。
一篇小说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人物的塑造,作者在人物塑造上堪称一绝。在给小林的母亲雕像的时候,此时的小林是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微弱的人性暂时掩盖了他的兽性;而王俊逸的心里,只有母亲和儿子,甚至完全忽略了他们的关系: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的关系。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人的善良本性
在王俊逸的眼里,似乎永远都是他的锡雕,锡雕是他人格的保证,也是他的生命;言而有信,完成锡雕,不给祖宗丢人。
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看过很多同类型的作品,感觉大同小异,并无新意;但《锡王》给人的感觉耳目一新,正是“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
顺便插一句,张鸿福笔下的人物各有特色,比如王鹏的桀骜不驯但又黑白分明;灌肠子的苏正曦喜欢耍小聪明占便宜爱投机但绝对说不上是坏人;奸诈阴险却又道貌岸然的小林;还有貌似蛮横无理的丘八刘县长等等。
当然,王俊逸才是主要人物。作者并没有直接王俊逸是个什么样的人,但从王俊逸的嘴里,他的一点一滴,却表达的清清楚楚:
王俊逸梗着脖子说:“哪里也不去,大清没了,民国来了,今天张宗昌当家,明天韩复榘为王,反正甭管谁,都是向你要钱。当顺民交皇粮,做个自在王。只要让我安安生生做锡雕,他日本鬼子爱来不来。”
这应该是大众脸谱;就是现在,大多数老百姓也抱着这样的心态;比如村民委员会选举,只要能过得去,谁当主任不一样?谁会去搭上时间搞串联?倒不如出去当一天小工多挣几个钱。
王俊逸就是这么一个本本分分的老百姓,所以刘县长来了,王俊逸去送礼;日本人来了,王俊逸也绝不会和日本人对着干。但是,王俊逸又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不触动他的底线,什么事都可以忍,可以商量;但要是辱没祖宗,辱没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王俊逸的个性就凸显出来。
日本人想让王俊逸当维持会长,而且王俊逸已经是小林的“朋友”,王俊逸直接就拒绝了:我心思全在锡雕上,什么我也不当……
因为王俊逸和小林的关系,小林答应了让苏正曦当维持会长;当了婊子又想立牌坊的苏正曦愁眉苦脸找王俊逸,王俊逸的妻子一语道破天机,又说明在人情世故上,王俊逸不如一个女人。
直接挑明了主人公的个性当然也可以,但作者能够通过对话巧妙地表现,这就不是一般的水平了。在小说里,作者甚至没有一点人物刻画,但在叙述中让人物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想不佩服都难。
当今,抗战片可谓遍地开花,谍战,神剧等比比皆是,但对于百姓在这一时期的生活描写却如凤毛麟角,这就是小说《锡王》的一个特别之处,是另样的角度。如果不是深入了解体会,也绝不会有这样高超的表达能力。
话题转回来,小说的题目已经说的很明白:锡王。锡雕始终贯穿了小说的主题。对于锡雕,小说作者不惜笔墨,让人领略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
他做锡板的时候,盛锡水的勺子离盖板一扎多高,锡水如一绺银线,准确的注入盖板细小的孔中,粗细均匀,不急不缓,最后一滴锡水落入盖板的时候,他觉得那粒锡珠儿是带着快乐一跃而下,一如他欢乐、享受的心情。
这是做锡的入门;王俊逸在给小林的母亲雕像的时候,是另一番叙说:先是研究照片,“我看你是迷怔了,要把照片上的日本娘们吞到肚子里”;然后是对和服的研究,去日本人那里找来和服,让妻子穿上走动,让自己发呆。再就是神韵,苦思冥想终于从妻子思念儿子中找到了灵感。
王俊逸的雕像制作艺术,让杀人不眨眼的小林都落泪了;让妻子 “感动的” 几乎想认下小林这个“儿子”。这还是表面现象,实际上,这是作者在不断地丰满自己的人物。
《荷》的问世,到王俊逸的火山爆发,是小说的最高潮,是“王俊逸”们最为闪亮的地方,也最能体现百姓的隐忍到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朱小三是一个不能绕过的人物,苏正曦固然是王俊逸的一个重要角色,但两者比较,虽然出场的次数并不少,但朱小三出场带来的却是平民英雄形象,而苏正曦不过是投机人物,两者当然不能相提并论了。
在每一个读者的心里,我相信都希望朱小三能够继承王俊熙的衣钵;原因很简单,王俊逸的儿子已经奔赴抗日前线,王俊逸的锡雕如果失传,那就对祖宗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
但是,王鹏没有遵从王俊逸的希望,满血的朱小三也没有按照王俊逸的指引,老老实实做一个手艺人,把锡雕世代相传。朱小三痛恨日寇本人,但他知道自己不是鬼子的对手,于是就把满腔的愤怒发泄在汉奸身上。
朱小三第一次对付“汉奸”,选择的是“汉奸”苏正曦;因为,连我这个读者也认为,朱小三能够对付的也只能是苏正曦。
朱小三第二次出手,对付的是鬼子,因为这一次已经不是朱小三一个人了。可惜的是,朱小三们手中的武器,竟然是小孩子们打麻雀的弹弓,杀伤力微乎其微,三把弹弓齐发,也不过是鬼子的一只眼睛。
代价是,朱小三一条命!而朱小三,王俊逸视若己出。
完成《荷》的作品,朱小三也是出了力的,也是王俊逸让朱小三正式进入学习锡雕精髓的开始。
王俊逸制作《荷》,至少要用“呕心沥血”这个词语形容。曾经仔细查了一下,作家对此不惜笔墨,从设计到出笼,《荷》的制作竟然用了接近两千字!其中,作家对《荷》的工艺制作过程作了详细的描述。在读这一段的时候,我有一种感觉:作家是不是锡王的传人?!
对于《荷》茶具,作者也从王俊逸的嘴里道出了巧妙之处,《荷》就是他的生命,他的心血。其实,这也是在赞叹中国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多么的神奇!
等茶泡得差不多了,王俊逸握住壶的腰身,轻轻向每个杯子注满茶水,说:“更巧妙的在这里。”他把壶倒立起来,不但壶盖没有掉落,而且竟然一滴茶水也未往外漏。
小林也在场,在赞叹王俊逸的鬼斧神工后却把王俊逸羞辱了一顿,实际上是对中国人善良忍让的鄙视。这一次,王俊逸深深地感到羞辱和刺痛,但却对小林的强盗理论毫无反驳之力,中国人在小林的嘴里简直就是一群任人宰割的绵羊,一无是处。
朱小三夜袭鬼子兵,和王俊逸受辱有着莫大的关系。日本人步步紧逼,让王俊逸在《荷》雕上加上日本字,这是王俊逸最不能容忍的。王俊逸的人生信条就是“侮辱他可以,但不能辱没祖宗”。朱小三不过是一个普通百姓,但也是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师傅受辱,就是他的耻辱,所有百姓的耻辱,朱小三当然要奋起反抗。
王俊逸为了救朱小三,连自己的尊严都不要了;朱小三临死的时候,唱了赢城梆子“两狼山杨继业碰碑”,王俊逸的心这时候是撕裂的。小林下令不许为朱小三收尸,王俊逸却不再害怕,毅然坚持给朱小三收尸。
我为王俊逸朱小三点赞!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很多人都会和我一样,内心在深深的撼动!只不过,男人不哭。
表面上,王俊逸没有什么表示,很平静的样子;但,山雨欲来风满楼。当时我想,王俊逸会有什么样的动作?仍然屈服?这已经不可能了,否则朱小三会鄙视他;但王俊逸的性格似乎也不会有什么大动作,是不是要收下银元给队伍买枪打日本鬼子?这最适合王俊逸的性格。
于是,就看到了壮烈的一幕:《荷》变成了杀鬼子的武器!但作者并没有让王俊逸壮烈牺牲,小林也还活着,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
小说自始至终,没有让王俊逸高大上,而且所有的人也没有变成神,他们就和我们一样,是普普通通的人,呼之欲出的人,这一点毋庸置疑。关键是,作者写出了人物的神韵和气势,塑造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就站在你面前。
见微知著,这又是小说的一大特点。这里没有战火硝烟的渲染,但却能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这是一段沉甸甸的历史,这对于一个历史小说大师来说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值得一提的是,鲁王工坊真实存在,赢城并非虚传;作者如果不是深入细致的了解“锡王”,就不可能从另一个角度杜撰出历史性的作品。
or:b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