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618页,沉默了。
以前我对这本书有些排斥,而在看完百年孤独之后再看这本书,又是不一样的震撼和沉默
用了4天时间,看完这本书,周末我又沉默了,重新看作者刘震云在《朗读者》的介绍:
有个好朋友(上学时即使对方没有尿,也要陪着对方上厕所的朋友)娶了一位漂亮的妻子,但是有一天,发现妻子出轨了,顿时有种想拿刀的冲动,问刘震云该怎么做,
刘震云说:我写一部小说,告诉你怎么做。
在一句顶一万句中,
围绕杨百顺(吴摩西),牛爱国,巧玲三大主线展开,巧玲在5岁前和杨百顺(吴摩西)生活在一起,因去寻找跟隔壁银铁匠私奔而出走的母亲,而被拐走。
自此,吴摩西开始开始了满世界的寻巧玲之路,而巧玲在老年临终之时也狠狠地说着“爹”,而这个爹就是5岁后被拐走再也没有见过的吴摩西。
而牛爱国,也在婚姻,感情中受过打击,他的出走就像当初的吴摩西一样,开始了久久的自我探寻之路。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孤独而坚定的自我,而这种孤独感,是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时刻无法与人沟通的痛苦。
“说得上话”,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在很多情况下都在强调这一件事,有些事对朋友说,却不能对母亲说,对孩子说却不能对枕边人说,突出心灵上交流的稀缺性和重要性
生活的艰辛,吴摩西这些年为了生存“从做豆腐做起,到杀猪,到染布,到信主破竹子,到沿街挑水,到县政府种菜,到“嫁”给吴香香,到把巧玲弄丢”,一件一桩桩,都在透露着生活的艰难,而这种艰难,从来没有将人类与天俱来的奋斗精神所湮灭,而是在生活中举起一盏明灯,照亮人前行的道路。
人生之痛千千万万,正如幸福的人都很相似,而不幸的人有各有各的不幸,就像上帝给予每个人的功课不一样,而每个人都在寻找对这个世界说话的权利,而这个权利就来源于内心深处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