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次和学长聊天时,说到音乐,现在的歌基本都写爱情,稍微想一下,基本所有的小说也都写爱情,再或者人活着其实不过也就是这些事。学长说不喜欢薛之谦的情歌,说太浓烈,还是喜欢周杰伦清新简单。当时没再继续说下去,我对于音乐本身也是一窍不通、唱歌也是五音不全。只是薛之谦是真火啊,办公室一楼的咖啡厅,早上一进大厅就在唱演员;会议结束后收拾同传设备,确认设备有没有问题时、让一个同事对着主麦放音乐,副麦耳机里传来的是刚刚好。就像小时候那一年一夜醒来大街上都在放“2012年的第一场雪‘那样,现在哪里都在放薛之谦。
一天在上班路上,那时候稍微想了一下,大致上薛之谦的歌说的是成年人的爱情,歌词和情节、故事都是实际生活中、你或者他经历的再普遍不过的,热烈、真实、无奈、挣扎;周杰伦的情歌更倾向于青春期的爱情,简单青涩纯粹美好,牵牵手、亲亲小嘴。我听歌基本不多,到现在慢慢更喜欢听音乐。好的音乐就像一个不定形的容器,会变成每一个听众每一次听音乐时的形状,人在里面摸到自己的愉快和不愉快、幸福和不幸福、被治愈或者被带进时光机器一样回到过去、或者看到未来。就像好的小说和文章。
很少想过去的事,就像我很少回头看自己写的东西。从结果来看,我还是挺喜欢现在的自己的。4月一个高中的同学来这边上班,从以前的同学变成现在的同事,虽然工作业务根本没任何关联、在这个十几万人的公司里因工作见面的可能性基本没有,但是意义上来说是在同一个公司就是了。吃完饭在附近的公园沿着湖散步一圈,还记得当时很开心,是真开心,高中关系很好的朋友,基本都在上研究生,好像就自己一个人毕业就开始混社会了。到今年他们也都基本毕业,感觉又可以一起愉快玩耍的愉快。同学说我和高中那时基本没变。说的是我说话的方式?还是性格呢?
大学日语外教课,每个学期都要发表、话题不限。我记得那时候我连续做了三次关于结婚的发表,以至于当时还被同学戏称为”结婚狂“。那时候对于结婚、完全没有任何概念、也没想过自己结婚的事情。只是到今年的时候,三月的哪一天周末,具体日期记不得了,早上起床做早餐时,手没停、当时就觉得结婚也不是一件不可以的事情了。不是从自己的主观期望或者意愿上、只是单纯地从物理条件来说,现在的自己有能力去结婚了,当然这种条件不是物质上的。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一直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上大学时在荆州、一座和社会连接的不太紧密的小城,生活范围和交际范围窄到基本只有自己宿舍和隔壁宿舍,在2012年去韩国之前,没坐过火车、更别说飞机。可是那时候就是自信啊,当然现在看来觉得那时候的自信难免有闭塞、坐井观天的嫌疑。那时候的闭塞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对这个世界、对真实的生活不了解;第二是对自己本身不了解。
大学毕业后、一直做到去年8月辞职的那份工作,因为工作的关系,国内国外出差、去了很多没去过的地方、见了一点世面,对这个世界、对城市有了一点了解;现在的这份工作,因为工作的关系,每天一打一打地见各种 ceo、各种总,当然还见到好多漂亮到觉得和自己不在一个世界的姑娘。从结果来看,还是很喜欢自己、还是相信自己、只是现在的自信不再是对这个世界和自己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冒出来的了。
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由无知、所有的自信来源于激情、理想、看过的书;到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自信来源于自己走过的路和要去的地方的转变过程。那时候觉得自己具备结婚的能力了,或许想到了小孩子,这时候的自己才觉得关于生活、关于该长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了比较清晰的自己的看法、才有自信自己能教给她点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