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远房叔叔文吉先生

    我与叔叔文吉先生从未谋个面,小时候只听说,先生读大学时就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他的地主父亲知道后,一对父子变成了一对冤家,锁在家里的叔叔逃离后从此就渺无音讯。

    后来我在和父亲的交谈中了解到,叔叔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解放前他们家拥有大量的土地,一部分土地出租收地租,一部分土地雇用穷人耕种。文吉先生自幼天资聪慧,十七八岁就考入省达师。在师范读书时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他毅然决然选择加入共产党。

    寒暑假回到山上的文吉先生,首先就想策反他的父亲,不料父亲誓死不从。随后央求父亲把家中粮食拿出部分来救济灾民和穷人,把土地送一些给穷人耕种不收或者少收租金。这些无疑都是要他的命,从而父子关系对立紧张起来。先生觉得他的想法在固执的父亲面前不好使。就把宝贵的时间用来与山上山下的穷苦大众接触,启发乡亲们思考:为什么会有贫富之分?为什么贫苦农民一年辛苦到头却是吃不饱穿不暖,不劳动的人反而可以吃好穿好?先生还让读过书的青年人阅读《新青年》和《向导》等进步刊物,接受新思想的影响。在文父看来,儿子的所作所为在与他作对,在与国民党作对,反对国民党政府是要坐牢杀头的,家中养了这不“争气”的孽子迟早会飞来横祸。文父对文母说:“当务之急是不能让他读书了,给他找个媳妇儿把婚礼办了,就能把他拴在这山上,断绝他跟外界的接触,让他彻底死了那条心”。

    吓破胆的文吉先生父母,托了几个媒婆四处给儿子张罗媳妇儿,三五天光景有媒婆物色了个年方十七的陈姓女子。陈家人一直都想给女儿找个金龟婿,当媒婆上门说给文吉先生提亲时,陈家人没有经过考虑,就爽快地答应了。

    迎亲的那天,一行二三十人抬着礼品、抬着花轿,吹吹打打去陈府迎亲。花轿里坐着的是文吉先生,花轿前后是几个看管文吉先生的彪形大汉。迎亲队伍来到山脚下准备原地休息,抬花轿的人刚放下轿子,文吉先生从轿子里出来不要命的疯狂逃跑。接亲的人穷追不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先生追回来。媒婆说:“如果新郎跑掉了追不回来,我们是没办法上门迎亲的,返回山上也是无法向东家交代的,可能所有的人都是吃不了兜着走。”大伙儿用接亲的青丝帕把先生捆绑在轿子里,媒婆安排好在陈府家看管新郎的事情后,迎亲的队伍敲锣打鼓又向陈府走去。

    第二天迎亲队伍把新娘接到东家,文父才知道儿子不“死心”,险些逃脱。拜堂后把儿子儿媳锁在洞房里,门外24小时轮流看守,每天上午文母都要对儿媳妇问话,以此来了解儿子内心的想法。十多天过去了,守门的人员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有增加。文吉先生想:像这样话都不跟“媳妇儿”说一句,想走出去的希望恐怕太渺茫了,要想尽快赶到学校找到组织,解铃还需系铃人。先生改变了对“媳妇儿”的态度,虽然说的话她不能完全听懂,时间长了她知道自己的男人是在为穷人着想,是与发财人在作斗争的人,婆婆在以后的问话中她知道该怎么回答了。一个多月后,门口的看守人员撤到了院外,留给先生一定的活动空间。文父母通过对儿媳妇的问话和儿子的正常表现,觉得儿子不会再有什么理想信念了,儿子儿媳的关系看起来是那么的融合,不会再跑了,随即撤出了看守人员。在随后的一周里,父母儿子儿媳在一起吃饭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父母完全放松了警惕。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满了大巴山。在鸡不叫狗不咬的后半夜,文吉先生在“媳妇儿”(我的陈婶)的掩护下,悄悄的离开了大巴山,文吉先生从这里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回过大巴山。

    取消阶级成分的第五年,陈婶家来了三个城里模样的人,她们自称是文吉先生的爱人和一双儿女。在陈婶的带领下,母子三人捧着文吉先生的遗像来到文父文母的坟前,她们一声声爸爸妈妈,一声声爷爷奶奶说出了:您们的儿子文吉先生前不久离开了人世,他舍小家为大家没有做到忠孝两全。今天他让我们娘母代表他给您们二老说声对不起!先生临终说:让我们带回他的部分骨灰与您们葬在一起,他在生没有和您们再一起,在另一个世界他要天天陪着您们,永远不会再分开了。

      在随后的几天里,母子三人又做了陈婶儿的工作,她们要带陈婶儿去城里生活居住。斗大的字不识一筐的陈婶儿好说歹说不同意,她说她还是愿意居住在山上,几十年来习惯了山上的生活,再则还可以好好照看父母的坟墓。俩个留过学的孩子跪在陈婶儿面前,一人拉着陈婶儿的一只手说:“我们也叫您妈妈,接您到城里去生活是父亲的遗愿,也是我们答应了父亲的临终要求的,我们向父亲保证过,把您接到城里不得让您受半点委屈,我们要对您养老送终。”陈婶儿答应了孩子们的请求,跟孩子们去城市里享了十年清福才过世。如今长眠于安放文吉先生不远的另一个公墓陵园里,与精神爱人文吉先生近在咫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安徽根据历史传承和民族杂居的特点,有着非常富有特色的结婚习俗。 父母之命 无论高门大族或平民百姓,儿女婚姻大事基本...
    不二先僧阅读 10,738评论 0 0
  • 三月,杏花村。 李杏花悠闲得坐在院子的摇椅上,手里边磕着瓜子,边看着农田边的那一片开得正艳的桃花,心里也像是沾了蜜...
    青衫嫣若阅读 8,357评论 47 192
  • 《童养媳》萍常心作品 “喜鹊喳喳叫,好事要来到!”媒婆一进李老汉家便眉开眼笑冲着老夫妻嚷道,李老汉的老妻见有媒婆上...
    萍常心PP阅读 3,499评论 6 4
  • 嘀嘀……嘀……一辆绿色的大解放汽车打破了村庄的寂静。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农村人还没见过这“庞然大物”...
    赵成军阅读 4,649评论 0 9
  • 01 平安镇上有位“假如先生”,他本名李耿,之所以被称作“假如先生”,是因为他总是把“假如我……”挂在嘴上。 李家...
    一只木又又阅读 7,241评论 44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