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雨果奖让许多国人知道了《三体》和刘慈欣;2016年,又是借助雨果奖,大家知道了《北京折叠》和郝景芳。
这篇文章为我们展开了对北京的想象。未来的北京空间分为三层,不同的人占据了不同的空间,按照不同的比例,分配着每个48小时周期。故事开始于充满垃圾场和工厂、拥有8000万人口的第三空间。主人公是名第三空间的垃圾工,为了捡来的小孩上好一点的幼儿园,从而铤而走险,从第三空间偷渡到第二空间去,为委托人从第二空间偷渡到第一空间去给心上人送一份情书。
第三空间,这里是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垃圾处理的地方,也拥有最多的人口和最少的空间以及最长的时间,当然还有最少的收入。我们跟随着主人公的脚步来到了第二空间:这里是类似中产阶级的聚集地,他们一个星期的收入是第三空间的垃圾工一个月的收入。他们房子大了许多,有24小时的热水和体面的工作,以及爱情和梦想。而第一空间居住生活以及职业则是更加高端。如果通俗易懂一点:第三空间是北京的地下室,第二空间是普通公寓,第一空间是高端别墅区。
这是眼熟的现实,只是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呈现。作为看客的我们都在对号入座,如同第三产业累死累活也赶不上互联网金融的积累财富的速度一样,我们笑谈着马云爸爸各种鸡汤,王健林国民岳父的一个亿小目标。努力工作,为了生存,为了改变生活质量的一点点机会而努力奋斗。
尽管如此现实如此残酷,幸运的是,来自第三世界的主人公还拥有善良和幸运。或许比起雨果奖,《北京折叠》更适合现实批判主义的奖项。从前,我们从科幻小说里面看脑洞大开的未来,而今,我们从科幻小说里面看到无法躲开的现实。
阶层的分级是如此迅速,你我和父辈的差别是,父辈在社会的变革中还有机会,而如今的我们,只能在自己的阶层努力拼搏,倾尽一生之力,为自己的后代争取一个上升的机会。然而值得庆幸的是,看清楚这个事实后,我们还有时间和机会,不抱怨,不放弃,方能过好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