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说70后是最悲催的一代:
上小学时,小学收费,大学不收费;
上大学时,小学不收费,大学收费;
上中学时,大学包分配,上完大学要自主择业;
考大学时,非要转户口,人家大学毕业了,
可转可不转, 户口转出来了;
除了不能生二胎,任何优惠福利,也没享受过。
眼看就要生不出了,二胎开放了。
生不逢时,感慨颇多,何谈幸福?
不过,近日听一位名师讲课,让人醍醐灌顶,原来我们那一代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哪!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50,60后的悲催:
青春献给党,老来无人养,想要靠儿女,他们下了岗。
十七、八,满头长发;
二十七、八,夜大函大;
三十七、八,累死白搭;
四十七、八,等着回家。
80后的悲催:
80后,怕结婚。一没房,二没车。
结婚后,更辛劳。还房贷,还车贷。
小两口,养四老。两孩子,真难熬。
拼命干,使劲跑,到头来,还心焦。
看着已经老去的上一代,想着苦逼的下一代,我们还算幸福的。真是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遭遇,赶上了谁也没办法,认命吧?
那我们的70后有何幸福呢?
70后是听着歌声长大的
音乐的美感,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它可以把一定的思想内容,审美情趣以一种通俗的易懂,潜移默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影响人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回忆一下我们那时的歌吧!
陈百强——《偏偏喜欢你》谭咏麟——《爱在深秋》,《水中花》李克勤——《一生不变》BEYOND——《光辉岁月》《真的爱你》《海阔天空》周华健——《朋友》《风雨无阻》张雨生——《大海》《我的我来不是梦》 老狼——《同桌的你》林忆莲——《至少还有你》罗大佑——《童年》《追梦人》郑智化——《水手》
……
在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流行乐坛却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传遍了大街小巷。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我们是一边欣赏着优美的旋律,一边感受到词人细腻的情怀,我们是听着歌声长大的。
大多数音乐人有着浓厚文艺情怀,创作了大量的关于爱情、友情、命运、奋斗的歌词。当年的我们因为年少无知,都无法理解歌词的内涵,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歌曲的思想性和教育性,都是现代歌词无法比拟的。
姜是老的辣,酒是陈的香,歌也是越老越好听。我们这一代人是听着罗大佑的歌声长大的,他的歌曲个性鲜明,时代感强,音乐的风格是多种多样,题材涉足方方面面,他的才气和功底少有人能比肩的。
他的创作沁透着对生命状态的微妙把握和对大众苦难生活的关注,他的大气建立在从容超然的立场之上。台湾的“音乐教父”不是徒有虚名的。
品质较高的音乐流行了几十年,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
现代的流行乐坛上,虽然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但是校园民谣比较匮乏。《南山南》一出现,马上风靡国内的各所大学。适合儿童,青少年的思想健康的歌曲少之又少,大量的低劣作品充斥着整个乐坛。
口水歌的盛行,无病呻吟的故作姿态,颓废消极的歌词,语言不顺,词不达意,思想性艺术性几乎没有。快餐式的歌曲来得快,去得快,这类歌曲似乎格外的热门。
日韩之风吹来了少男少女的盲目崇拜,本土歌曲又良莠不齐。90后00后在这样的一片土地上生长起来,能吸收多少营养,不得而知。
比较起来,我们70后要感谢那个时代优秀的音乐人,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音乐享受,更是陶冶了性情,修养了身心,使我们的三观也比较纯正。
70后,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应试教育,就在我们的头顶盘旋了多少年。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全国人民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奋力向前,竭尽全力,但结局依然是惨烈的。仍然有一半的孩子沦为了高考的陪跑者,炮灰,到头来一事无成。
回想当年我们读书那会儿,学校的各种课程全部开齐。
音乐、美术、体育、劳技科科都上。那时候学竖笛口琴,学唱歌。竖笛,不知买了多少根。口琴,也不知道换了多少把。老师脚踩着风琴,给我们伴奏,教我们唱歌。
美术课,先学蜡笔画,再学水粉画,后来学国画,虽然没有成为这家那家,但是对艺术的那份懵懂,那份喜爱,也伴随着我们的一生。美术课不仅教画画,还教各种手工制作,制作各种小物件儿。
体育课跑步、跳绳、仰卧起坐、沙坑跳、跳山羊,什么都学。劳技课,还有劳动实践,收稻子、摘棉花、种菜、扎扎实实的劳动。
我们不仅课堂开设齐全,连社会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每年两次的社会实践,春游,秋游如期开展。老师还带领着我们参观工厂,了解各行各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运动会年年都举办,不管你是体育生,还是平头百姓,都要拉上去比一比,赛一赛。
学习呢,那时的人是不是不学习呢?不是的。那时的学习,充分的体现了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
那时的学生不补课,顶多初三的时候才把补课提到日常上来。周一到周五上晚自习,周六日,寒暑假在学校集体补课,除此以外就没有了。
会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去读中专高中。成绩差的读技校或者不读书。真正会读书的孩子自然继续求学,不读书的,家长也不会太强迫。
看看今天的孩子,平时除了上课就是补课,学习占据了90%的时间,学校为了争取追求升学率,开设的学科也大多是文化课。课程比较单一,只有音乐,体育,美术。
社会实践全部取消,美其名曰,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怕出意外,运动会也是少数同学参加,参与面非常的小。
学习绘画、音乐、舞蹈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考级拿证成了终极目标,根本就没有乐趣可言,更重要的是学习压力大,作业的负担较重。
学习已成为一座大山压在了孩子身上,这十几年的求学生活只有一件事,学习书本知识,考试拿高分。
70后的我们对那时的回忆是丰富多彩的,欢声笑语充满了校园。虽然现在没有多大的成就,但是学校的生活是难忘的。
70后的课余生活是自由的快乐的
没有繁重的课后作业,没有学习的压力。我们在天真无邪的游戏,打闹中度过了我们的童年,那是纯粹的无忧无路。
放学过后,寒暑假,除了完成老师布置家庭作业外,大多的时间就是玩的。
那时没有手机,电脑,只有电视。户外活动是孩子主要的玩乐方式。
学骑自行车是最痴迷的。个子小小的男孩,女孩穿过三角架踩在爸爸二八的自行车到处跑。打弹珠,打纸牌的男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头碰头,凑在一堆,趴在地上,打得不亦乐乎。
摘果子,爬树,捉蝉,那是一个“野”字形容。女孩子最爱跳绳、踢毽子、跳橡皮筋。跳方格子是男女通玩的游戏。
在外面疯玩长大的男孩子,还会到河里去游泳,去摸鱼,狗爬式自学成才了。
承担家务劳动是那一代人的特点,那时的父母不会娇惯家里的任何一个孩子,家务劳动,每个孩子都要承担。打开水,洗碗,洗自己的衣服,帮助大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现在的孩子很可怜,课余时间被各类的补习所占据。特长班,兴趣班,是跑了上家,跑下家。家务劳动,什么都不让做,也不会做。
有一点时间就待家里玩手机玩电脑,根本就不出门,户外活动少的可怜,更别说是享受少年,童年乐趣了。
在那个物质稀少的年代,孩子们的天性是自由的,生活是快乐的,而在今天物质条件越来丰富的今天,孩子们却沉浸在各类的电子产品中,在虚拟世界里寻找快乐,反而失去了最美好的时光,他们是不是最可悲的一代人呢?
我们70年代出生的人,知道了金庸,岑凯伦,琼瑶。追着《上海滩》,《追捕》,《射雕英雄传》这些电视剧。我们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体会着那份纯粹的朴实和快乐。我们这一代长大后,性格果敢,坚强,能冷静判断周围的一切,集体观念强,被动接受新事物。思想朴实,三观正确,勤劳务实,有责任心。
光阴就像流水匆匆流逝而不复返,记忆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感动。白岩松说,幸福就是记忆青春,见证时代,感恩生活。
70后的我们是最幸福的一代!你今天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