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的微言大义,到《诗经》的温柔敦厚;从《论语》的处世智慧,到唐宋诗词的情感共鸣——千百年来,文字承载着历史的轨迹、思想的火光,也塑造着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写作,不仅是记录,更是文明的延续。
回到当下,写作早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一条用心的消息、一封真诚的邮件、一份清晰的报告、一段成长的记录……都离不开清晰的表达。可以说,会写作的人,往往也能把人生过得更有条理、更有温度。
但写作并不容易。许多人一提笔就感到困难:不知道如何开头,不知道怎样组织语言,写出来的内容也总感觉“差一口气”。其实,写作如烹饪,虽有创意空间,却也有可循的基本功。今天,我想与你分享几条朴实却重要的写作原则,它们曾帮助我走出表达的困境,也希望为你点亮一盏小灯。

一、好文章,首先得清楚、简洁、准确
清晰,是对读者最基本的尊重。你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但一定要让对方毫不费力地明白你想说什么。
比如这样一段话: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能或许需要考虑采取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来应对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和机遇。”
这句话听起来很“正式”,但细细品味,全是模糊的套话。什么是“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挑战和机遇”具体指什么?读者其实抓不到重点。
如果我们把它改为:
“我们要主动应对变化。”
是不是一下子明朗了?没有冗余,没有绕弯,直接点出核心——这就是清楚、简洁、准确的力量。
二、多用动词和名词,克制使用形容词和副词
动词是句子的引擎,名词是画面的基石。而过多使用形容词和副词,往往暴露了表达的虚弱。
比如你想描写一个人走进房间:
“他很快地、静悄悄地走进了那间非常黑暗的房间。”
如果我们换一种表达:
“他溜进暗室。”
一个“溜”字,既有速度感,也有隐蔽性;“暗室”则直接营造出氛围。没有多余的修饰,画面却立刻立体起来。
三、能用大白话说清楚,绝不用术语
写作是为了沟通,不是设置门槛。真正好的表达,是让外行也能听懂专业的事。
比如解释光合作用,专业说法是: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但如果对一个孩子讲,或许可以这样说:
“植物晒太阳,喝口水,吸进废气,就能自己制造食物,还吐出咱们需要的氧气。”
虽然不那么“精确”,却生动易懂。写作时,请始终记得:你是在对人说话,而不是对术语库说话。
四、能删掉的,都删掉
初稿常常会带上不少语气词、重复表达或冗余结构。修改时,要像修剪枝叶一样,留下主干。
比如:
“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其实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删掉不必要的部分后: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每多删掉一个不必要的词,你的观点就多一分力量。
五、写作是门手艺,唯手熟尔
没有人能只看菜谱就成为大厨,写作也一样。海明威每天要求自己写满一页纸,即使没有灵感也不间断。重要的是保持“手感”。
你可以从写日记开始,也可以尝试写读书笔记、发一条认真构思的朋友圈。不必追求每篇都是“作品”,但要保持“写”的习惯——就像跑步,停下来再起步,总会更吃力。
六、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很多人误以为写作是一气呵成,其实恰恰相反。第一稿只是“挖出矿石”,修改才是“雕琢成玉”。
比如描写月光:
初稿:“月亮的光很亮地照在湖面上,让湖面看起来非常漂亮。”
二稿:“皎洁的月光洒在湖面,波光粼粼,美不胜收。”
终稿:“月光如练,平铺水面,碎成一片银箔。”
一句比一句更凝练、更具画面感。修改,是你与自己的对话,也是对自己表达的负责。
原则清楚了,但顺序也很重要
知道原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是掌握它们的使用节奏。我把写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动笔之前
先明确你要表达什么、写给谁、希望达到什么效果。这是文章的“灯塔”,指引全程。
第二阶段:写下初稿
不要追求完美。允许自己写得“乱”,先把想法全部倒出来。这时重点不是删减,而是释放。
第三阶段:冷静修改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至少要过三遍:
第一遍删冗余:勇敢砍掉所有不必要的内容;
第二遍调表达:把虚词换成实词,被动改为主动;
第三遍换位读:模拟读者视角,检查是否清晰易懂。
很多人写作卡壳,是因为在起草阶段就想着完美,反而束缚了思路。先完成,再完美——顺序对了,写作会轻松很多。
最后一点真心话
写作,本质上是一场真诚的交流。你不需要成为大师,但可以通过持续地写、反复地改,越来越贴近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也越来越靠近那个希望被理解的自己。
愿你享受每一次落笔的勇气,也珍惜每一段修改的耐心。当我们善待文字,文字也会温柔地照亮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