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论:一气贯穿中医》新书预告

《一气论:一气贯穿中医》新书预告



  《一气论:一气贯穿中医》一书由“衡水桃城岐轩堂中医门诊”杜一平  韩毅  杜风雁 著,已向出版社上报课题,进入了出版流程,正在整理出版中,不久将会与广大读者见面!

      这部著作是继三位作者合著《气形论》之后的又一力著!

    下面是《一气论:一气贯穿中医》的序论篇:

     

《一气论:一气贯穿中医》


杜一平  韩毅  杜风雁 著

目录:

序论:

第一章:气一元论

第二章:诊法篇

第三章: 八纲辨证篇

第四章:病性辨证篇

第五章:脏腑辨证篇

第六章:伤寒论篇

第七章:温病学篇

附录篇:

后记:

                  序论


      中医学体系庞大,各家学说众多,各有所长,然也各有所短,学习中医过程让很多人困惑,为了让大家把复杂多变的中医体系由繁变简,融汇为一,本书以“气一元论”为理论根基,从“气”入手把中医经典的各家辨证思维方法一气贯穿,为众人解惑迷津。

      中医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如何能够真正理解掌握中医的整体观,以及辨证论治体系,是中医当下必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仅仅认知是不行的,如何把“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落实于人体,真正达到中医临床疗效的提升,这才是中医诊治一体的根本所在。

    中医辨证诊断体系分为“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每一套辨证方法基本上都自成体系,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对每一种辨证方法如何取舍,是中医生最为困惑的问题,各种辨证方法相互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如何在诊病过程中能够综合应用,是大家最为关心,也是辨证诊断过程中的最大难点,如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各种辨证方法是如何产生的?

      “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中医辨证体系是祖先几千年来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各种辨证方法是由众多医家在不同年代,不同时代背影下创立的形象模型,为了便于理解和把控无形气机的变化,古圣先贤们应用自己的智慧从不同的角度建立了形象的理解模式,也就是一种便于理解之象。

      当下中医诊断体系中的各种辨证思维方法是在循序渐进中,取长补短而产生的,比如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是以“三阴三阳辨证”(后世称为六经辨证)立意而构建的象模型辨证法;“脏腑辨证”是由金代“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提出并在后世医家不断完善而成;“卫气营血辨证”是由清代叶天士创建的诊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提出的温热病辨证方法;明代王执中在《东垣先生伤寒正脉》中提出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治病八法,首次提出了“八纲辨证”,并指出了八纲在临床辨证论治中的重要意义,近人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提出,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也,这是八纲名字的正式提出,20世纪50年代《中医学概论》第一次将八纲写入,20世纪60年代第二版《中医诊断学》教材将八纲列入专章论述,确定了八纲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地位;“病性辨证”是在近代中医诊断学中提出。

综上所述,中医的辨证体系是在不同时代逐渐完善而来,但是这些辨证方法基本上都没有明确提及气机的升降出入、聚散交合,总之就是没有以气贯穿始终,本书从“气”入手将上述各家辨证方法以气贯穿,融汇为一进行论述,使大家在临床诊治中不再困惑,让复杂的中医体系一以贯之,混元和一!

      本书中对每种中药和方剂的气机走向以及变化规律的论述,完全是由三位作者亲自尝服中药体悟得来,作者依据“神农尝百草”的方法,做了大量的中药尝服试验,并根据尝服后身体气机的变化做了详细的记录。当然了,每个人身体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状况均不同,这些中药气机走向也只是作者自己的亲身感悟,希望对探索中医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书于衡水桃城岐轩堂中医门诊


            2025年4月1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