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我回想我的每个大学的在家假期,其实都过得挺没劲的。跟那些找实习,做竞赛的相比,我的大部分暑假寒假假期都过得可以说是 无所事事。
现在自习揣度这些假期,分析导致他们没劲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想做很多事,但是无规律的生活作息和缺少自我驱动,使得我从来无法做成我在假期前所定下的目标。
可能和大部分人一样,假期前背了一大堆书带回家,定了一系列的目标,背单词,看哪几本书,刷哪些题目等,结果往往好像忙活了一个假期,结果什么事都没做。
在这个问题上,我想起两个节目。第一个是马伯庸的访谈,马伯庸作为国内知名小说家,之前在通用电气上班,后来辞职做专职的作家。他在节目中谈到,辞职后最大的一个不适应就是生活作息的打乱,看似不用上班好像时间变多了,但因此带来的作息不规律,也让他生活变得乱糟糟,反而写作的效率变低了。马自己想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和以往一样,每天定时出门,去城市的图书馆和咖啡厅进行小说的创作。
第二个节目是关于加拿大心理学教授约旦·皮特森教授的,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教授,18年寒假期间也曾因为和主持人的节目中的辩论而上过微博热搜,在国内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粉丝。皮特森教授在一段课程中,讲述了抑郁症或者说年轻人的迷茫期的一大原因,在于没有固定的事业,缺少每天的工作。说的直白一点,可以说,年轻人的迷茫都是闲出来的。
两个故事,一个从个人出发,一个以心理教授的角度从大众出发,都说明了过度的自由时间其实并没有好处,甚至会对人造成伤害。马伯庸在通用电气上班的同时凭借自己的才华在业余时间创作了很多部精彩的小说,试想他这样自我驱动力已经算是不错的人都会受到自由时间陷阱的影响,更何况一个普通人呢。这个程度上,我想起了小时候常听的那句话“hard working,hard playing”工作和娱乐都需要有充足的质量和密度,一个长的自由时间用来做既不是很有质量的工作,又无法进行很有质量的娱乐,很容易对自己的生命造成浪费。
我自己把这种时间称为 ordinary time 。而相反的,我把用来充分工作或者充分玩耍的时间称为 hard-doing time。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安排好的,如上学,上班,吃饭等。挣扎奋斗一生,很多人的目标好像就是为了那一份自由,财务的自由,时间的自由,而大部分的ordinary time都是在时间自由陷阱里产生的。 (PS:是不是财务也存在自由陷阱呢,有机会思考一下)
最后谈一下结论和方法论:
结论 :绝对的自由带来绝对的自由陷阱。想要处理好自由,你将陷入不自由。而不自由中你才能享受真正的自由。
方法论:
1.让自己时刻生活在规律的计划表中:自律使人自由,假期中最好也有规律的作息表。
2.有自己人生的小清单,有时间时,可以慢慢完成它。
3.时刻反思自己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