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山:中美教育差了一纸决定命运的契约
——《常青藤零距离》对中国教育的拷问
常青藤零距离㈠ 疯狂的学生 疯狂的教授
常青藤零距离㈡ 自由的灵魂
常青藤零距离㈢ 中国难题
常青藤零距离㈣ 创新之路
常青藤零距离㈤ 走出象牙塔
中美教育差了一纸决定命运的契约
——《常青藤零距离》对中国教育的拷问
罗崇敏,原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现任国家督学、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他喜欢说真话,给我的印象——能够代表中国教育的良心。
他说:我国这些年的教育发展,否定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没有良心的,不肯定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危机,是没有良知的。
他说:“高考状元”未成领军人物。他曾专门调研过云南近十年来的22名“高考状元”和奥赛获奖者,尤其关注他们毕业后的现状。可令他吃惊的是,这些“状元”、大奖获得者,在各自的事业上几乎都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与当初人们对状元的预期相差甚远。除此之外,他还查阅了1977年到2009年32年来全国的124名高考状元。“他们一个都没有成为所从事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
以上文字无需赘言,也无需长吁短叹,我们看看这部纪录片——《常青藤零距离》,沿波讨源,审视美国,拷问中国,方向自明。
一、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差了一纸决定命运的契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总统罗斯福曾问他的科学顾问:二战之后美国的科学会怎么样呢?他的顾问回答说:会一塌糊涂,全面崩溃。罗斯福总统要求起草一份文件,这份文件奠定了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框架,缔结了一份至关重要的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契约。
契约首先提出政府要用纳税人财产支持发展科学、发展知识,这项工作不应在政府实验室中开展,应该在美国高等学校中开展,这样一来,大学就能将实验室中的教授和优秀学生、博士生、博士后的教育紧密相连。同时,大学独立于政府,保证自由的学术氛围,这是美国学术界捍卫的金科玉律。随着科学体系日益完善,加之当局大力投资,这使得美国院校大步向前。
2013年周江林出版了《政府与高校契约型关系研究》,可以说为中国政府与大学的契约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本书通过追溯中西方契约的起源,概括归纳了契约的传统本义和契约精神的内涵,提出了引入契约精神来重构我国政府与高校关系的设想,并对构建这种新型关系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学理基础展开了充分的论证和科学的阐释。在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与高校关系变迁轨迹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政府与高校关系变革的最新动态,针对制约构建这种新型关系的瓶颈问题,从缔约机制、履约机制和违约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我想,这份契约才是中国教育改革之根,其他,均是舍本逐末,但这份契约来得何止姗姗。
二、契约下的美国教育
㈠选拔人才的重口味
作为常青藤联盟校,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顿被称之为大藤,所有录取的学生,只靠成绩(数和记忆)100%进不去,他们有点喜欢与众不同的人。他们注重特长,注重个性表达,注重特殊经历,注重社会实践及社会活动的参与,注重你的创造力。我们说其重口味,哪怕是一个尝遍全世界泡面的或许都有可能成为重要的参考,而不是在象牙塔内的你。
㈡培养目标的前瞻性
中国中学的好校长品评标准,就是升学率到百分百的无限小,进北大清华的人数无限多。而美国的中国校长回答,我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终身学习者。或许中国的校长高谈阔论的时候也是如此回答,但做起来,又毫无疑问地回到具有中国特色的轨道上来。
美国各大学育人方向文字表述虽然不是很一致,但其内涵却是高度的一致,离不开以下的文字:独立、批判精神、会思考、丰富的阅历、开放的头脑、想象力、创造力、领导力、精英、未来……
㈢通往自由之路的通识教育
耶鲁大学前两年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尽量将教育对象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通识教育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智成长,让他们接触更多的领域、科目和思维方式,让学生自己拥有一套分析和交流的工具,这个工具可以用在专业领域,或者其他任何方面。通识教育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机会,让学生发现自己热爱的是什么,发现自己的激情所在,发现自己能够贡献的领域。
所以在本科学到的东西不定义你,而是知识和技能储备,是通往自由的必经之路。教育自由是指同时在广度与深度上提供教育,打造全面发展的学生。教育不是让学生获得消遣和娱乐,也不是教会他们某些技巧,而是要培养领袖人物。
㈣学业诊断的真功夫
中国大学学业诊断最鲜明的特征是考试,中国大学生最擅长的就是“纸上谈兵”,每个学生都在一张试卷上厮杀,以免挂科,所有的归结点就是合格。而在美国,论文战争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完成科研项目,主要考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仍然有学术论文之战,有一个底线是绝对不能突破的,就是严禁抄袭,必须彻头彻尾的原创。抄袭,于美国和中国在理解上是不同的。美国学校荣誉制度执行起来是特别严格的,哪怕你一不小心(准确地说,你不理解什么叫抄袭)没有注明引用出处,你都可能被判定学术造假,等待你的是停学或开除。
美国一直采用宽进严出的政策,这样做,让更多的人有选择上大学的权力,同时避免两件事情,一是避免有潜力的人被拒绝,二是避免进入大学后养尊处优。所以说,这个政策必须点赞。
三、美国教育下的硅谷
链接硅谷:硅谷最早是研究和生产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芯片的地方,因此得名。硅谷是当今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业的王国,是世界高新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开创者和中心,该地区的风险投资占全美风险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择址硅谷的计算机公司已经发展到大约1500家。在短短的几十年之内,硅谷走出了大批科技富翁。
硅谷的主要区位特点是拥有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顶尖大学作为依托,主要包括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还包括加州大学系统的其它几所大学和圣塔克拉拉大学。结构上,硅谷以高新技术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同时拥有谷歌、Facebook、惠普、英特尔、苹果公司、思科、英伟达、甲骨文、特斯拉、雅虎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
硅谷的兴起,还是离不开美国的教育体制。
中国专家泛滥,这在美国看起来很滑稽,专家只是在某个领域有专长,动作的专长,他们认为每个学生应该是思想家,然后才能催生可做的项目,再出创新成果。
我们看一下他们的创新之路。如果你不被大学录取怎么办,对,我们好像没有别的办法,你只有复读或是停学。而在美国,一批被麻省理工拒录的大学生,成立了媒体实验室,进行跨界和融合。尼葛洛庞帝,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创办人及执行总监,美国计算机和传播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被称为数字化大师,1996年他撰写的《数字化生存》被《当代》周刊列为“当代最重要的未来学家之一”。这就是美国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美国学生。
硅谷,就是走出象牙塔的美国学生,他们没有资金,他们住在车库,但他们有创新精神有创造力,他们敢于拿着自己的方案去找风险投资公司,他们为世界不断创造着财富。
在硅谷,与麻省理工相关的公司就有4000多个,110万人。而我再说硅谷特点的时候,或许我们更是如坐针毡。华人智慧、名校基因、中国力量,这是硅谷创业活力的因子。
所以我问,中国的硅谷在哪里?我说,在硅谷。你或许说不对,中国的硅谷在中关村。中关村的确被誉为“中国的硅谷”,但我提供一组对比数字,我就止语,你会无语。
美国每年的GDP,70%是由美国大学师生新技术产品化、产业化所做出的贡献。美国大学师生每年创造的新技术占全球每年新技术总量的60%.我国高等教育对GDP的贡献率只有3.4 %.我国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占全国的60%左右。
最后,我还是让罗崇敏出来说话。
他说:现代教育追求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最终进行的是能力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教育。中国要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必须高度重视能力教育。
曾有媒体用“我改变过教育,我觉得很悲情”来形容罗崇敏卸任云南教育厅厅长时的演讲。他说:这不是悲情,而是激情、理性和意志力。我最大的感触是人类教育,特别是中国教育存在严重的危机,改变教育人人有责,从我负责。我对教育改革发展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