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19——24页)
今天我读的是《静悄悄的革命》第一章“教室里的风景”第三节: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超越“主体性”神话。通过对本节内容的阅读,我对以下四个概念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一、润泽的教室
“润泽的教室”是指一种气氛、一种心情,但包含的精髓、它的意义是什么呢?与润泽的教室相对而为的是另一个极端的教室,是由那些缺少人情味的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构成的教室。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是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
对照书中的解释,我想到了我的教室。让我欣慰的是,我也一直都在用心去打造这样的一间润泽的教室:让孩子在教室里没有惧怕,让他们自由舒展地读书、学习、玩耍:我们开展《我们的一年级》共读启动仪式;我们每周一节绘本课,孩子们在课堂上大声地喊出:我爱——读——绘本!”;我们在教室里进行课本剧表演;我们举行星星一班音乐会;我们还过了一个开心的美食节……下课时间,有的孩子玩游戏,有的孩子静悄悄地读书,有的孩子三五成群猜谜语,还有的孩子围在讲台上跟我聊天,给我讲故事……教师里,孩子们会跑过来搂住我的腰,会对我点头微笑,我也会摸摸他们的小脑袋,握握他们的小手,还会跟他们来一个大大的拥抱……
二、作为“被动的能动性”的主体性
这个题目读起来就很绕口,内容我也读得不是太透彻。不过,知道了,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里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这一点我是很认同的。
三、“应对”的活动
书中说:“被动的能动性”正式我所追求的教和学的形态。教也好,学也好,都应该是以“应对”的应答性活动为中心来组织的。对于学习注意能动性活动来说,“应对”这种被动的应答也是其基础的基础。对于具体表现教学内容的教材的“被动的能动性——应对”是很重要的。对主导地组织课堂学习的教师的言语,对其他学生的言语,对自己自身的感情、印象或思考中的犹豫的,都在学习中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
当然,学习中需要十分谦虚和密切的关注。“慎学、善思、明察”在学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古今的一切文献中,言及学习都追求这一“慎学”本质,而“自主性”、“主体性”或“努力”“欲求”等并不是学习的本质。
四、以“应对”为中心的教学
“被动的能动性——应对”不仅在学生的学生中是中心,在教师的教学中也是中心。那么,教师的活动该是怎样的呢?第一要义就是,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能生动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在对学生群体讲话时,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因为在教室里的是一个一个的学生,而不是铁板一块的学生群体。
感谢遇见《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让我对课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思想决定行动,我会认真啃读,吸取书中的精华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